核心要点
中药行业发展:2016年以来中药行业发展缓慢主因中药企业遭遇动力瓶颈、质量瓶颈及结构瓶颈,行业难有创新、竞争无序且淘汰不力。现在中央对上述问题全面进行改进:1)激发创新动能,针对中药创新模式,开展了基于人工经验、临床实验和中医理论三结合中药审批模式的改革;明确中药可依靠改良创新不断迭代;2)中医局及医保局出台政策优选好药,竞争机制优化;3)淘汰机制:未来国家也会有文件加强中成药的淘汰。总的来说,中药行业的会朝着良性的发展环境转化,竞争逻辑逐步的清晰。配方颗粒:覆盖终端扩展将带动市场快速扩容:具中医处方资质的机构可销售配方颗粒;竞争格局:1)政策侧促进生产端放开,但短期内形成大量市场供给的企业并不会明显增加:虽然政策规定具备生产颗粒剂以及中药饮片资质,并具备与其生产、销售的品种数量相应的生产规模的企业,就可以生产配方颗粒。资质准入壁垒不很高,但是短期内能参与全国竞争的企业数量并不会显著的增加,主因:i) 产品技术要求更高,配方颗粒的标准体系远远高于饮片。ii)需同一生产基地内部同时具备生产饮片和颗粒剂的资质。2)部分具备省级试点资质且综合能力强劲的企业可能成为受益的新玩家:除全国6家试点外,18个省一共批了50多家省级试点企业,里面有很多企业虽获得试点资质并没有生产,真正生产且有一定产能和市场销售的不到二十家,其中技术和市场能力较强的企业,具备快速扩张的能力,比如神威、以岭、佐力等。3)企业盈利能力:目前来看价格上涨能为市场接受,加上终端扩张,盈利能出现明确的上涨。随着更多的竞争者加入、局势的逐步清晰,盈利将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饮片利润率7~8%,行业其他13%左右,配方颗粒更高)。长期看,配方颗粒的盈利能力会逐渐下降,但目前盈利能力还是可以的。价格及加成:1)加成:配方颗粒不具备饮片损耗及人工成本高的特性,我们认为配方颗粒加成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但是不排除个别地区、个别城市在医保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愿意给予产品或者本地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但是不会是全国大范围的。2)价格变动:配方颗粒不是单纯的涨价,过去配方颗粒普遍的标示当量较高,而实际原料用量低,新国标执行后会提升原料用量,企业认为药材原料用量提升应当提价。但由于药量的上涨,临床医生用药会平衡,实际可能出现单价上升,处方用量减少的情况。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可能不会特别显著。3)新国标执行:价格还不确定什么时候可以出来;3)原材料上涨:配方颗粒会受原料药材价格影响,但应用端产品的涨跌幅度会较药材价格波动缓和很多。类似饮片价格的模式,形成价格之后,波动幅度会小很多。医保支付:1)纳入国家医保速度:配方颗粒当前的价值主要在于方便、快捷,基于此可能不主张大规模给予支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配方颗粒成为临床必须的基础需求,医保局会考虑纳入全国医保,未来存在这个可能性,但是时间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2)考虑到配方颗粒方便和便捷,在过去20年来配方颗粒的增速平均在35%-36%以上(年化增长),从零开始涨到了目前300-400亿的规模。即使没有医保支付的加持,也有比较快的扩张,如果医保支持,增长的会更快。集采:长期集采是必然的趋势,局医保部门的表态是万物皆可集采,只要能拿出规范化的标准体系,都是可以完成集采的。配方颗粒的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一个产品由全国多家企业生产,这样的产品一定是符合集采要求,但是在一定阶段内这个路程会比较长。因为配方颗粒的标准还没有全部的形成;没有进入全国医保。与饮片的平衡关系:目前明确配方颗粒是饮片的补充,尤其是,当前文件反复强调“保持中药饮片的主体地位”对配方颗粒的发展我们是谨慎乐观的,短期内市场会放量,随着未来量到一定的程度,政策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反噬(比如触动了饮片和中成药的蛋糕),我们认为会打压它发展的速度。但是长期看条件成熟以后,配方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中成药集采:1)集采速度缓慢,主因中药存在特殊性:i)评价相对困难;ii)原料来自天然,价格波动比较大;iii)质量因素非常多,不像化学药简单的质量拉平后可以比较;2)中成药集采可能势在必行,中央到地方层面已经开展一系列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其路径需要探索其步子不会迈的太大:i)集采步伐如果太大,将会是中药行业在已经连续5年下滑的态势下进一步下滑,影响会非常大;ii)大幅降价会引发对中药质量的担忧,违背质量有限、价格合理的原则;iii)可能的路径:优先选择临床用量大、金额高、可控制质量的品种(比如单方制剂),另外中成药质量分层及基于中成药特点的优化价格评估体系(使降价落在合理空间)等工作的探索和推进也为未来的集采提供基础。中成药创新:1)获批量提升预计可以持续:2015年以来药监局强化中药新药的临床价值导向,明确提出中药新药基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一标准甚至可能高于对化药和生物药的要求。而21年批准的中药新药超过过去5年总和,表明药监局的态度发生转变。2)新药进入医保的节奏可能放缓:随着新药数量的增多,未来进入医保目录的时间可能适当延长。3)中药新药仍有作为和发展的空间:中药创新模式和化学药不同,但也可以带来市场的激活。比如新冠疫情中的三药三方,把现有的品种来针对当前未满足临床需求做改良,发挥了潜力;4)适应症:重大疾病的关键环节、新发突发传染病、一些免疫相关疾病,目前临床医学没有提供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中医药如果提供了相应的处方药,可能会获得市场更多的认可。专家介绍:
近期我们国家从医药、卫生、中医药到医保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政策,包括医保局的12月30号的文件,近期药监局也出现很大的态度转变。过去这些年中央层面对中医药给予了特别多关注,2019年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是我们目前所有文件的开端,在2019年文件里面已经对各个部委在未来几年内对中医药的工作做了具体的要求和界定。随着中央对各项工作要求的强化,我预计到2022年中央肯定会有一系列的巡视督察工作,在过去两年的巡视督察工作中,在很多部委的意见中我们都看到中央对中医药方面的工作非常关注,对2019年10月份发布文件的落实情况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
近期医保局文件的几条要求都在2019年的文件里做了相应的界定,是医保局负责承担的任务,前两年医保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中医药没有特别重点的给予关注。2021年开始,我们看到医保局委托了一系列重要的课题在探讨,包括集中采购、中成药的目录调整以及未来关于中药配方颗粒,以及中药饮片其他方面支付管理的探讨。我认为未来相关的政策会逐步的落地,政策的核心点就是要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促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也是所有政策的初衷:一方面医保局有它自身的政策逻辑,要建立覆盖全面的医保体系,保障医保支付的可持续,稳定支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对中医药的支持和扶持工作。
从大的背景来看,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这是中办文件写到。从医药行业来看,在新医改和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化学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实现快速迭代,中药也面临比较大的竞争压力,自2016年以来发展态势不太好。但是从三个维度看,中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的历史机遇,分别是整个医药行业在改革、加速回归及供给侧结构改革,在这三个背景之下,中医药在2016年以来下滑实现短时间的校正,相对来说会回到相对稳健的发展态势。
Q&A:
配方颗粒
价格、加成及集采
► 中药配方颗粒新国标落地,视同饮片管理,价格顺加加成25%,未来饮片、配方颗粒在入院、加成的发展趋势?
答:首先从大的背景上来说,配方颗粒的定位比较明确,是作为中药饮片的在未来更适应当前态势、更方便、更快捷的应用方式。饮片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里面是最能体现中医药辨证论治、复方医药特点的。中成药大量在综合医院使用,而中医院用的是中药饮片。中药饮片过去煎煮比较复杂,现在配方颗粒非常多,更方便,长期看来应该是一种补充和替代的关系,但是法律关系目前在有关文件中还没有特别明确,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去年四个局(中药局、药监局、医保局和卫建委)联合发布的文件中结束了配方颗粒的试点阶段,提出了对配方颗粒的质量管理按照饮片来管理,但是配方颗粒其他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具体做出明确的界定(即到底是不是完全按照饮片管理)。
从覆盖端来说,试点结束之后,配方颗粒适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2001年-2021年我们一直在试点,配方颗粒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局限的(只有二级以上的定点医院才可以应用),去年10月结束试点后,应用范围得到巨大的拓展:只要获得中药处方资质的机构大部分可以开具配方颗粒。扩大之后,配方颗粒市场肯定会扩容。
从生产端来说国家也放开,只要企业具备生产颗粒剂以及中药饮片的资质,就可以生产配方颗粒。看起来似乎是放开了,但是大家注意口子放开之后意味着很多企业可以参与配方颗粒的生产。但是短期内能参与配方颗粒生产的企业数量并不会显著的增加,虽然在配方颗粒企业的资质上没有特别要求,但是在产品技术要求更高,配方颗粒的标准体系远远高于饮片。要实现配方颗粒的正常生产,除了获得资质,对企业的技术储备、技术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去年12月29号国家药监局研讨专门提出要加强对配方颗粒准入企业的严格考核,企业内部同时具有两个生产资质都不算数(饮片和颗粒),只有同一个生产基地内部同时具备生产饮片和颗粒剂的要求才可以生产配方颗粒,这个门槛目前来说是卡严的,加上标准的准入限制,把很多企业挡在了外面。总的来说,配方颗粒市场需求端将大量的扩容,而供给端没有快速提升的态势,所以短期来看这些企业会迎来一波利好。
从支付端来看,以前医保部门没有限制配方颗粒的报销,各地根据各地的情况进行报销,但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报销的品种、价格、使用限制等方面)。大部分省是针对国家标准的以及针对本省企业生产的配方颗粒给予报销,报销的品种价格上参照饮片支付,但很多省是没有配方颗粒报销支持的。此次医保局的文件对配方颗粒法定身份已经明确,提出了未来存在配方颗粒进入医保支付限制的可能性,但还是要根据各地的医保支付情况逐步推进,这个步伐可能也不会很快。但是考虑到配方颗粒方便和便捷,即使没有医保支付的加持,在过去20年来配方颗粒的增速平均在35%-36%以上(年化增长),从零开始涨到了目前300-400亿的规模,基本上是20年之内涨出来的。医保支持不支持,它还是非常快的扩张。如果医保支持,它增长的会更快。
► 配方颗粒价格未来的趋势?
答:目前市场虽然打开,但是供应方并不会特别多,实际上还有非常大的博弈余地。价格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配方颗粒不是单纯的涨价,过去配方颗粒普遍的标示当量较高,而实际原料用量低,新国标执行后会提升原料用量,企业认为药材原料用量提升应当提价。但由于药量的上涨,临床医生用药会平衡,实际可能出现单价上升,处方用量减少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种情况,一些企业会(提价)为以后(价格)打出来富余,但是医保部门很难接受,当量本身折算完之后价格保持平衡,叠加临床量平衡,因此价格问题是一个契机,但不会特别显著的变化。
关于集采,现在来看配方颗粒长期集采是必然的趋势,局医保部门的表态是万物皆可集采,只要能拿出规范化的标准体系,都是可以完成集采的。中成药都开始集采了,别说配方颗粒它的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一个产品由全国多家企业生产,这样的产品一定是符合集采要求的,未来肯定会走向集采这条路,但是在一定阶段内我们认为这个路程会比较长。因为配方颗粒的标准还没有全部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应该不会这么快。
► 关于25%加成,对于三甲医院的中医科等医疗机构来说,这是利益比较高的品种,处方意愿也比较强,您觉得25%加成会执行吗?
关于25%加成,医保局的文件是鼓励公立机构将配方颗粒纳入省级医保平台采购使用,但是25%的加成这个问题其实是业界的焦点,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回顾一下2019年的发展意见,这个文件是所有政策文件的基石,我们未来的文件都会从这里面拓展出来,但是只有这一个事情是例外,当时2019年的文件里面提到了要逐步让饮片取消加成,但是在这一次医保局的文件中对于加成问题给予了明显的保留,这至因为过去两年内我们业界很多人做出大量的呼吁,认为中药饮片存在很强的特殊性。一是饮片首先体现中医药特色。二是中医药饮片调制过程中的损耗是非常显著的,不像其他的药品没有太多的损耗,但是中医药饮片很多时候是根、茎、花、叶,损失是非常显著的,损耗10%-15%是正常的。饮片调制过程中需要药师用手一个个称量的,里面的劳动量和普通药品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基于中药饮片本身体现中药属性比较突出,同时损耗比较大,人工成本比较高,加成是起码的保障,如果饮片不加成,意味着饮片可能亏15%左右。国家规定了饮片的加成不超过25%,饮片加成这个现实问题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确认,这是和之前文件不一样的地方。
基于我刚才的表述可以看出,配方颗粒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具备这样的损耗),调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机器自动化调配、输出,不存在人工消耗,配方颗粒有25%的加成,我们业界认为这并不是很合理的选择。从逻辑上来说,我们认为配方颗粒加成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但是不排除个别地区、个别城市在医保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愿意给予产品或者本地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或者基于产业发展的考虑,地方政府有可能给予补贴,但是不会是全国大范围的。
► 配方颗粒价格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共振趋势?
答: 药材原料对终端价格的影响问题是一直有的,去年是全球通胀带来了大宗商品的上涨,原油价格的上涨带来药材价格同步上涨,今年通胀率还在,但是各别品种波动不会带来终端产品的上涨,但是如果随着通胀带来全局性的上涨可能会影响大量的上涨,未来原料传递的问题肯定存在,但是幅度多大不好说。作为原药材来说完全是波动的市场,中成药原料同样是原药材,它并未随着原料价格的波动而大量的波动,涨价的幅度也是相对有限的,最后应用端产品的涨跌幅度会缓和很多。配方颗粒它是一个制成品,受原料的影响会存在,但是不会像原料的波动这么大。未来调价来说,类似饮片价格的模式,形成价格之后,波动幅度会小很多,不像原药材那样,传递的效应不会那么强。
► 新国标的价格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出来?企业的盈利大概趋势?
答:配方颗粒领域有很多不太确定的因素存在,价格要确认的前提是标准现在已经明确,除了国标的196个品种,还有很多非国标的品种(一般企业是300-400个品种,很多连省标也没有)。另外是当量的换算问题,这些问题都存在着不明确性。照理说在11月正式开放之前应该定下来,但是没有出来,存在很多竞争因素,目前这个态势不太好说什么时候能出来价格。
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原料的保障情况来说,目前来看价格的上涨能为市场各方接受,加上终端渠道的扩张,盈利能够会出现明确的上涨。从配方颗粒的需求端扩张,而供给侧没有可能快速扩张的情况下会出现一轮明显的整体上涨。随着更多的竞争者加入、局势的逐步清晰,会出现盈利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饮片的利润率是很低的7%-8%,而其他行业领域都是10%+、13%的水平,配方颗粒更高一些,长期看,配方颗粒的盈利能力会逐渐下降,但目前来说能力还是可以的。
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不仅要注意6家国家试点企业,对于过去没有获得国家试点资质但是获得省级资质的,尤其是企业本身具有比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已经对产品配方颗粒生产比较熟悉的,这样的企业的成长速度是更大的,过去因为没有全国市场布局的资质,所以不能去全国布局,现在把通道打开了,它又具备这个产品生产能力,如果这个企业技术比较强,具备这样的能力。18个省一共批了60多家试点企业,里面有很多企业虽然获得试点资质并没有生产(配方颗粒的生产还是有难度的,几百个品种同时开工,投入量很大,很多企业获得试点资质也没有开展生产),对于这些企业现在就是一个好的机会,可能会成长更好,像神威、佐力、以岭(能力强,颗粒资质也有),技术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想做完全具备快速扩张的能力。
► 新国标出来以后,价格如果定下来,价格还是企业和医院直接谈吗?还是和每个省去谈,价格更透明,需要挂网?
答: 如果参考饮片,饮片价格国家是不直接干预的给了一个最低的起步价之后,由企业和医院自己谈价格。颗粒如果这么走下去,短时间内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各自有各自的价格,随后逐步的规范化,在全国统一价格不那么容易实现的情况下,这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之一。
► 医院对配方颗粒是什么态度?配方颗粒本身价格就高,现在他们要提价,医院端的态度是什么?
答:配方颗粒提价同时用量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价格高是相对于饮片而言,比如说用10克饮片变成了1克颗粒,当然颗粒的价格就高,当量并没有高那么多。另外,现在国家标准制定,进一步把当量换算的比例控制下来了,所以说企业必须认真去投料,对企业而言成本是平衡的过程,对支付端来说,实际上配方颗粒和饮片有显著而不同的用药剂量关系。配方颗粒用多少量的问题,是需要临床大夫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的,直接用饮片的当量用是会出问题的,所以当时配方颗粒企业把当量降低,如果国家标准再把这个量提上来了话,会出现一个情况,很多品种扩大的问题也会出现,临床也在调整到逐步的适配这个过程。在临床适配的过程中,配方颗粒虽然单价上涨,但是总的价格影响并不会出现显著的上涨,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医保支付
► 您提到配方颗粒医保调整的节奏可能相对慢一些,类似于药品,先省级调整到一定程度再进国家医保,那么配方颗粒是不是会先纳入国标产品?
答: 配方颗粒当前的价值主要在于方便、快捷,便捷的需求。如果基于医保的认知,保基本就是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的用药需求,仅仅是基于便捷的考虑可能不主张大规模的基于法律意义上的给予支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配方颗粒成为临床的必须,大多数人都开始用配方颗粒了,饮片越来越少的前提下,我认为完全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变成基础的需求,医保局会考虑纳入全国医保。配方颗粒可能进入全国医保,但是时间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终端
► 以前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可以用,现在是全部的医疗机构,企业很早开始做二级以下医院包括医疗机构的渠道了,现在政策全面放开之后,市场扩容的体量您是如何预期的?
答:整个盘子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终端,药店和门诊部都可以应用配方颗粒了,这个量是很大的。
► 药店不是不可以吗?需要有中医吧?
答:药店不可以。长期以来应该也是可以的,整个中成药都是可以在药店销售的。中医处方可以在其他渠道销售。
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关系
►文件说还是要坚持饮片的市场主导地位,是不是说配方颗粒只是对饮片的补充,不会完全替代或者占一个主导性的地位?
答;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配方颗粒的市场看起来涨的特别快,但是它未来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性,中央强调对传统中医药行业的支持,但是配方颗粒的过快发展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一个是它的当量问题,会带来临床医生用药习惯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甚至会带安全性的问题,所以替代过程不会那么快。
配方颗粒是饮片的补充,而非替代,一定要确保饮片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过去的政策存在一种矛盾,虽然强调的是补充,但是很多时候是把饮片和配方颗粒直接等同起来,这次进一步明确我们是补充而非替代,配方颗粒一方面自身发展速度还是会沿着过去的轨迹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定位还没有改变,仍面临一系列的限制,如果触动了大盘,触动了中药饮片,甚至对中成药行业产生很大影响,这里面会产生新的利益博弈。过去200亿以下几十亿的盘子,没有动大家的蛋糕,可以快速增长,其他别人不用太考虑。但是往后走,饮片一共2000多亿的盘子,配方颗粒已经占到了300-400亿,这种效应会明显,而且对中成药来说长期也会出现竞争的情况
我们看问题不能太线性,目前看来配方颗粒的短期扩容会非常的显著,但是从中长期博弈的角度看,市场容量空间会面临一系列的制约。虽然刚刚放开的阶段,国家局进行了强化,把门槛卡死了,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并没有看清楚形势在哪,并不知道配方颗粒的深浅在哪,所以没有冒然进入。随着配方颗粒相关的规则逐步清晰,包括标准、产品逐步的清晰之后,很多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因为配方颗粒不像中成药具备本质的技术壁垒(中成药是批文制,只有我这几家企业有别人没有),配方颗粒只要企业有这个资质,标准是在那放着的,就可以去做这个产品。
► 怎么理解饮片的主体地位,之前其他专家说过配方颗粒的量可能是要控制不得超过饮片,这个量是处方量还是用量或者金额?
答:关于饮片主体地位的保障问题,这是非常大的命题,国家各方面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当前一段时间内饮片的主体地位一定要保障,所以配方颗粒的增速一定阶段内是被控制的,这也是有关部门很多文件没有对配方颗粒明确表述的一个原因。需要从市场到医生、患者适配配方颗粒的应用,当条件成熟以后,态势会出现变化,而在一定阶段内这个表述不会变,还会强调传统饮片的主体地位,这是现实的情况。对配方颗粒的发展我们一直是谨慎乐观的,短期内市场放量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终端群体在扩大,随着未来量到一定的程度,政策会出现一定的反噬,有很多没有明确,我们认为会打压它的速度。但是有了更长的发展之后,条件都成熟以后,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这是中长期的问题。
企业
► 新入者是否在技术上相对落后?
答: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获益,18个省一共批了50多家省级试点企业,里面有很多企业虽获得试点资质并没有生产,真正生产且有一定产能和市场销售的不到二十家,(起码要布局200个以上品种建立标准,摸索产品生产,工作量很大),对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市场基础和技术能力,但没有市场资质的那些企业是利好的。
中成药
中药新药
► 关于中成药,今年中药新药批了很多,后面中药的审批速度从源头上大概是什么速度。过往看,中药大品种都是清热解毒、心脑血管、肿瘤这些,您觉得市场潜力比较大的新药在哪些适应症上体现?
答: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了12个中药新药,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出现了比较大的转向。2015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强化了中药新药的临床价值导向,非常明确的提出了中药新药未满足临床需求,基于这个导向,很多新药都是卡的很严的,很多药都批不出来。以前,整个药品里中药是最容易获批的,导向一变,中药变成最难获批的。化学和生物制剂没有提到这么高的要求,很多药虽然创新,但是并不是完全未满足临床需求,市场也有药,更多的靶点不断在做。2021年以后批的药大家可以看到,好几个药国家药监局给的解释是该药满足了临床需求,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用药选择,可以看到对于临床价值的定位来说不再是未满足临床需求,而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选择,也是一个点。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认为中药新药的数量会明显的上来,这是一个态势。随着中药新药数量的上来一个情况会出现,过去因为数量非常少,所以医保部门对药监局审批的中药新药给予了特别高的评价,很快进入了医保,现在随着中药新药的数量的增多,未来进入医保目录可能不会这么快,可能要经历一个阶段。
关于适应症。按照前几年药监局的逻辑,很难批出来治疗感冒这类的药品,但是今年又批了几个,可以看到为了满足这些临床的竞争需求,也是可以新批一些药物出来的。这些药如果临床需求已经满足的很充分,上市之后具有更加惨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认为真正想快速打开局面,真正能获得比较好市场认可的药物,还是要去针对一些更明确的临床需求,或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会为上市的推广奠定更好的基础(医保目录准入及推广等)。这种适应症很多,比如说重大疾病的关键环节,还有新发突发传染病,包括一些免疫相关疾病,目前临床医学没有提供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中医药如果提供了相应的处方药,可能会获得市场更多的认可。
► 今年批了很多的创新药,对我们行业意义大吗?虽然是创新品种,但是市场有大量同类的中药品种,中药新药后面能卖得起来了吗?我们理解中药更多在销售能力的体现,产品力大概能占多大的比例?
答:产品能力在逐步改变,竞争格局也在逐步调整。从这次中央文件可以看出,中药行业经过这几年的洗牌,把很多不好的产能淘汰掉或者打压下去,是不是应该留给真正有价值的中成药产品?还是打下去就算了,我们看到医保也在对中药有一些明确的表述,对中医药有一些相应的支持。中药创新模式和化学药不一样,创新中药它的增量不像化学药那么显著,但也可以带来市场的激活。另外我们还有改良创新,包括大品种培育,把现有的品种针对当前未满足临床需求,来做改良,比如说去年抗疫中的三药三方,针对新冠肺炎这样新的临床需求,中医药不仅有三方,还有三药连花清瘟、金花清感、血必净。这三个药是老药,但是针对新的临床需求增加了适应症,就满足了临床需求,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批准及有关部门认可,也获得了有关市场认可。我们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空间是可以拓展的,可以做下去。
►2016年以来获批的临床证据稍微强一点的中药,是不是他们受影响会小一些?
答:对,前年上桑枝总生物碱价格还是很高的(比二甲双胍贵不少),但医保到各个部门都给了很强的支持,上量也很快。虽然有便宜的降糖化药,但是它是全新的作用机制,跟原来的降糖药还是不太一样的。
► 现在中药创新药,比如说最近上的胃舒,头对头对照组怎么选择的呢?跟临床常用的化药做对比,还是中药做对比?
答:这是一个临床实验的具体问题,针对于当前优势的化药对比获得的是相应临床治疗点的优势,针对中成药对比,则获得该点中药领域的优势品种,针对一个完全没有品种的药,你获得的是一个全新的优势品种。最后产品定位是对标药的选择,是审批不审批的问题。
► 中药1.1类新药是什么概念呢?不是针对适应症,或者针对成分是新的就是1.1类新药?
答:过去中药新药是以物质基础作为判断标准的,即物质纯度越纯越高。去年药监局改变了这个模式,是以临床需求、组方、新组方作为新的中药创新。过去1.1类新药是指单一成分,类似于化药,类似于青蒿素这样的形成一个单品。现在是指你针对一个临床需求,你提出了全新的组方,这个组方没有在其他药里面出现过,这就是符合了1.1类基本条件。
集采
► 关于集采今天湖北和广东发了中成药的集采,山东发了中药的集采,把中成药、饮片和配方颗粒都归进来,且为12地集采,也占了全国一定的量,您怎么看这个文件以及后面可能的一些集采的趋势?
答:集采的问题在中药领域也讨论了很久,一直进展不是很快,相比其他领域中药集采还是慢了很多,中药在特点上存在特殊性:1)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困难;2)中药的原料来自天然,价格的波动比较大一些;3)中药的质量差异性来说,质量因素非常多,不像化学药简单的质量拉平之后可以比较。所以中药集采是具有特殊性,这也是中药集采步伐慢一些的原因。
集采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大家要找一条合理的路出来,可以分类哪些品种适合集采逐步的探讨。去年开始,从国家中央层面到地方做积极的探索,中央层面也制定一系列的课题进行探讨怎么开展中药集采的工作。如果集采步伐太大,中药行业在已经连续5年下滑的态势下会进一步的下滑,影响会非常大,所以步伐会逐步的开展,也会探索,大幅降价同样会影响对中药质量的担忧,会违背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局面,因为它是来自于天然的。基于现实的考虑,我认为会先选一些品种,重点选的是临用量大,金额高,可以控制质量,比如说单方制剂等多一些,这次广东和湖北提出了一些制剂,很多都重点集采、优先考虑。质量反面,在中成药领域在做中药的质量分层,这项工作做好为未来的集采奠定一些基础。另外大家提出基于中成药的特点考虑价格评估体系,考虑价格进一步合理化,使降价有一个合理的区间。
► 集采之后化药价格降的比较多,医生可能还是更愿意倾向于开更多的中成药?
答:你的意思是灰色地带可以再考虑中成药?但是市场上主流肯定是逐步的规范化,灰色的东西慢慢会少下去,产品力慢慢会上来。
DRG
► DRG/DIP之后会不会有中成药的放量,西医对于中成药疗效认可有多强?
答:肯定会影响很明显。未来同样会针对中成药的价值评价,我们认为有可能或者说阶段内会探索不同的模式,比如中医方面,文件医保局明确提出,对中医的医疗机构会采用不一样的策略来评价中医临床服务的价值。未来中成药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可能性,在DRG或者DIP里面探讨中药价值评价,比如可不可以赋权上适当的调整,里面还是存在着调整空间。目前框架下中成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影响,但是对于一些临床证据非常明确的中成药来说或许也是一个好的机会,对中成药也是一个洗牌,洗掉临床证据不是那么确切的,对于临床证据还是作用机制相对明晰的西医机构也能大致认可的品种还是有机会的。
行业发展
► 2016年以来中药发展的不是很好,您帮我们回顾2016年以来发展不好的原因,现在有哪些因素使它发展更好?
答:2016年以来发展不好,大家总结的时候喜欢从具体的政策分析。但是我们分析完之后集中采购、DRGS这些政策并没有针对中医药,还是中医药自身出了一些问题。1)动力瓶颈:我们总结中药的行业主体是中成药,在医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中药行业创新难有、竞争无序、淘汰不利,导致行业动力出了问题,使得行业很多企业对于如何搞好行业信心不足,出现了暂时的彷徨,这是动力瓶颈。2)质量瓶颈:对于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如何形成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机制,大家有一点模糊。3)是结构瓶颈。
现在中央文件对这几个方面都在进行改进,比如说创新动能不足,也在促进药监局在针对中药创新模式开展了基于人工经验、临床实验和中医理论三结合中药审批模式的改革,带来了中药新药创新动能的激发。改良创新也在提上日程,药监局把改良创新列为中药的类型,中药创新和化学药不一样,化学药是一代一代的代际更替,中药更多靠改良式创新,不断迭代更新,应用现代的技术更好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方子可能还是老方子,但是技术更新迭代。还有竞争上来说,中医局出台文件,在明年选160个中成药,包括医保局也在做这样的工作,要把好的药选出来,竞争机制进一步的优化;包括淘汰,未来的文件也会加强中成药的淘汰。
把行业动力转起来,新药做起来,改良也做起来,竞争秩序优化起来,产品淘汰做起来,这个行业就动起来了,动起来之后,我们这个行业就会朝着良性发展的环境转化,行业的机会就来了。现在我们看到中成药的行业竞争逻辑在逐步的创新,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