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设备的选手分类
锂电设备板块未来的前景到底怎么样,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未来哪种类型的公司在这个马拉松长跑中,会跑到终点并胜出?
分析锂电设备,首先要看锂电池产业链。如果把锂电比喻成一场戏,电池厂是当仁不让的导演和主角。电池厂既是各种化学材料、物理结构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各种技术的总集成方,规模化高效制造更是电池厂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电池厂对各供应商进行赋能和栽培。上游的各个玩家,虽然不否认各家都有一技之长,但从产业分工上看,更多地承担大规模批量供应的角色。在供需总体平衡的情况下,电池厂主导着产业链的利益分配。
电池厂是重资产、技术演进较快的行业。当前还处于产业的早期,顶多算选拔赛阶段,尚未进入竞争最激烈的淘汰赛阶段。所以,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新玩家入场 + 海量扩产是选拔赛的主要特征,之后再过一段时间的淘汰赛阶段,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主要特征。对于设备厂商来说,选拔赛阶段 + 淘汰赛的早期,应该都是他们的黄金时期,所以,这个子板块的赛道不会短。
设备公司,大体可以分成两类:
1、全能型选手(先导、利元亨);
2、专业型选手(赢合、杭可、联赢、大族)。
每个厂家如何选择,其实与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密不可分。在产业的早期,先导和利元亨都与某个电池厂深度绑定,在合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把各个环节的活都干了,然后再整合出成套解决方案。赢合由于在19、20年前走了弯路,所以他不得不放弃整线战略,也不为过。杭可与LG深度绑定,LG的前中端都是自己的,自然只有后端的活让杭可干。另外的几个厂家,以前都是激光等某领域的玩家,锂电起来后,技术外溢过来而已。
但是,从长远看,到底是全能型选手跑得远,还是专业型选手跑得远?
跨界到光伏和半导体产业看。半导体领域,资本市场似乎更认可全能型选手,北方华创的TTM PE可以到300倍。而光伏市场,似乎只有专业型选手(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业分工界面清晰,产业链的特征应该是主因)。但是,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北方华创是大而不强,他目前所提供的产品,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技术壁垒,每个细分领域都做不到业界第一,营收、利润、ROE等核心经济指标都比较平庸。假如将来的竞争进一步激烈,能否保持这么大的溢价,风险挺大的。
在产业的不同阶段,对设备商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在早期,当然希望有个万能的伙伴,Turnkey肯定是最舒服的。一旦上了规模后,由于设备的性能是电池厂生产效率的核心资产,所以,一旦跨越早期阶段,电池厂一定会快速收回主导权。
要做全能型选手,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之一:
1、在产业的某个核心部位构筑足够高的技术壁垒,通过这个壁垒再cover产业的其它环节,形成闭环;
2、能够比专业型选手创造更多的价值。可惜的是,上面已经论述,在锂电池产业链中,导演和主角是电池厂,设备商想上位,难度不小。尤其是CATL、LG、SKI、BYD等几个巨头都深度控制产线,高效、大规模、高质量都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设立了产业模式,后进入者,如果在精益制造上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必然早死胎中。
另外,从锂电产线的技术特征看,到目前为止,电极片制作(前段)、电芯的制作(中端)、电池成品(后端)这三者的界面分工很清晰,这是专业化分工的基础,未来的固态电池,大体上还是会延续这个分工;
当然,某个设备商的业务做得足够大,他通过平台化,能够高效地进入上、中、下,甚至pack、整车等各个环节,甚至跨界进入氢能源、光伏等环节,能够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那就是更好的事情。
结论:锂电设备行业,未来首先要专业化,在某个细分产品上,做强做精,这是立命之本。平台化是专业化发展的产物,自然延伸。整线、全能型,随着产业进一步成熟,越来越不重要。
看好先导,是因为率先实现从专业向平台的进化;看好赢合,是因为认清产业规律,扎扎实实做好专业,控制自己的边界,力出一孔;看不清利元亨,是因为它现在阶段宣传整线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