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京东双十一,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朴实。
面向用户,简单直白地打出“给生活多点实在”;商家端倡导“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
要知道,前两年京东还沉浸于花式促销打法——办晚会上星,请流量明星打擂;百亿补贴内卷等。
当然,低调的不只京东$京东(JD)$ 。其实卷了多年的双十一晚会,今年整体静默。对此,市场不少人解读为行业“降本增效”的体现。
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原因,复盘可以发现,京东是把“热闹”放在了别的地方。
比如,针对商家端提出:未来三年内,京东自有品牌将着力打造超过500个产业带品质示范工厂,带动工厂销售额增长超600%,推动产业带供应链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
这反馈在双十一战报里,大促开启28小时,就有近5万中小品牌、近7万中小商家成交额翻倍。其中,新品订单转化率较去年提升3.7倍。
而类似的改变革新,事实上是双十一的标配:
总的来看,双十一就像是一年一度的“大考”,验证的是电商模式的演变。而每一轮变革成熟后,都会出现内卷的情况。
这种情况,往往需要新的模式来重新迭代,才能打破上一轮桎梏,再次提高经营效率。
可以看到,近几年玩法复杂化下,双十一出现了新的矛盾。
商家控诉,活动期间是亏损的,而且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如不参加。消费者抱怨“规则越来越复杂”“买个东西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避坑”。
各平台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京东此次双十一的变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而这背后揭示的其实是,进入内容化接近7年的电商行业,又到了变革时刻。
一、流量成本日益高企,商家深陷营销“焦虑”
今年双十一,很多细节都出现了变革的迹象。
可以看到,继去年京东首次提出晚八点开售,今年电商平台集体将以往的凌晨开售,调整到晚八点。与此同时,饱受诟病的复杂促销策略,也在今年双十一被化繁为简。
这不仅极大改善了用户的消费体验,也使得商家的信息撮合成本有一定程度的优化——营销机制设置更简化,效率更高。
但就迭代意义而言,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毕竟商家更核心的诉求是便宜、稳定地销售商品和服务。而实现这一点,需要解决“流量成本高企”的问题。
一般来说,商家经营中向平台支付的费用有两种:一、广告费;二、占位费,前者对应的是信息筛选成本,后者对应的是信息背书成本。
这两种成本,随着交易量扩大,往往会出现反规模效应——竞争加剧,商家为了更大程度攥取消费者关注,需要付出更多广告费;商品数量增多,消费者试错成本提高,平台背书能力相应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这在数据上也有印证。如下图,2017-2021年,各电商平台每万元GMV对应的广告收入逐年攀高。
运营成本不断高企,但大促又不得不打价格战,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商家将优惠规则复杂化。
基于此,解决实体商家困境的关键,是让信任筛选和背书成本重回规模化(花出去的广告费和占位费,获得更高的ROI)。这也正是本轮行业变革的核心矛盾。
就降低信息筛选成本来说,各平台都在改变流量机制,打破既有买量规则。
拼多多今年以来,升级多多视频的入口权重,并将直播整合进多多视频。淘宝今年更是短(视频)、直(直播)、城(商城)、搜(搜索)全场景打通,布局全域内容电商。
也就是说,平台都在从纯粹广告基地,经历了内容化起步后,向多元化内容形式转型。
而相比拼多多、淘宝的局部调整,入局相对较晚的京东更大刀阔斧——今年3月,其主站彻底“改头换面”:
如此,商家从原先的“排位”内卷中脱身,中小商家也能更“经济”地获得更多流量。
数据显示,流量加持下,今年618参与预售的商品种类同比增加超20%,商家数量较去年增加超50%,其中以居家、美妆、服饰、运动等行业的中小商家为主。
双十一,在各类好看、好玩的内容带动下,京东直播人均下单量同比提升100%。这带动诸如京东新百货美妆产业带的中小商家等获得了快速增长。
而京东零售CEO辛利军曾预期表示:希望双十一期间,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小微商家新入驻数量同比超100%、销售额同比提升100%。
变革“买量机制”的同时,平台也在主动降低商家广告费。
以这次双十一为例,京东对多个类目的产业带新商家,推出技术服务费优惠策略。比如,商家可0元享受店铺诊断、客服外包、直播代播、广告代投等运营服务。
淘宝也提出11条商家支持举措,其中阿里妈妈“超级消耗返计划”下,红包提额可达50%。
而降低信息背书成本方面,平台的调整强度也不遑多让。
事实上,经历十几年发展,京东、天猫在各个环节,已经搭建了较为成熟的系统。
但今年以来,京东进一步对客服、售后、配送、价格保护等进行了全面升级,相比同行更为精细化。
多维度服务质量提升下,据京东2022Q2电话会议:用户消费频次、ARPU都呈现显著的提升;尤其是PLUS会员用户,在今年前7个月规模扩大了500万,总数已突破了3000万。
今年双十一,京东全链路服务投入同比增长超50%,全方位升级价保、上门换新、只换不修等服务产品。比如,以旧换新模式下,双十一订单金额是去年同期7倍,每10个家电订单就有2个享受以旧换新服务。
并且在这一块,各家也都在持续降低入驻费用,为商家减压。
今年以来,京东针对25个一级类目推出店铺质保金最高降低80%,平台使用费最高返还半年,已为商家节省超2亿元开店成本。
淘宝于去年8月推出新政策,8月1日至11月15日期间,开放平台商家可以申请临时支用保证金,最高额度可达50%。
从数据结果上看,京东大多数品类的平台使用费和保证金,相比天猫要更低一些。
如此变革下,2021Q4电话会议提到:京东第三方商家数量加速增长,Q4京东主站上第三方商家入驻数量超过前三个季度总和。
优化流量机制、增强自身背书能力,助力商家降低交易成本之外,各平台也瞄上了提高商家营销ROI。
一方面,平台线下开店成为风潮。京东Mall在原有带电品类基础上,拓展了家居日用、家装建材等产品;京东新百货在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开设线下店。
淘宝ifashion买手店已有哈齿小姐等21个品牌入驻。
另一方面,探索同城零售、社区团购,将更多线下渠道引至线上,扩宽销售场景。
数据显示,同城零售加持下,今年618,伊利、金龙鱼等品牌京东全渠道业务成交额,同比增长5.6倍,且期间最快19分钟送达客户手中。
而此次双十一,京东小时购销售额同比增长80%,全国超过1800个县区市覆盖“小时达最快分钟达”服务。达达快送总配送单量突破1亿单,中小商家配送单量同比增长67%。
总的来看,通过革新买量模式、增强自身背书能力以及提升营销ROI,平台从本质上缓解了商家“流量成本”焦虑,也有了双十一改善消费者体验的底层支撑。
不过,整个交易链条中,买量困境只是开始,商家也同样在被履约成本所困扰。
二、竞相拔高行业标准,履约效率跟得上吗?
你可能注意到,以往双十一买东西,往往要等十几天才能收到货。而现在,早上下单、隔天收货成为常态。
这背后反映的是大促物流的变革——履约要求变得越来越严。
近年来每每大促,电商平台以及快递公司,对规定时间内未揽件或发货的情况,动辄严厉处置。如今年春节,各平台纷纷开出商品强制下架、删除、限制参加活动等通告。
如此严厉的发货规则,倒逼商家配送成本上升。
比如,一位开服装店的店主称,因为压力太大,她不得不选择顺丰发货,“高额的快递费,再加上很多人不愿意等直接退货,一周至少亏了五万。”
甚至,不少商家为保障时效,选择异地仓储,进一步推高供应链成本——物流枢纽城市如上海、杭州等仓储租金,比三四线城市高出几倍。
也就是说,各平台为优化履约服务,竞相拔高行业标准。而原先分散的物流体系,以及不正规的第三方仓储,很难帮助商家真正“降本增效”。
与之相对,规模化的物流仓储体系成为变革方向。
去年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CEO万霖表示:菜鸟将把核心资源全力投入在物流新赛道的开拓上,专注增量创新。
今年2月,拼多多上线“多多驿站”,短短半年间数万家店铺落成,数量一度超越丰巢。
京东也在2021Q4电话会议提到:京东物流正在把长期投入打造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开拓外部市场空间。
目前来看,起步最早的京东体系建设更完善——其分拣中心数量,是菜鸟的3倍;配送站是菜鸟的两倍多。
且随着京东当日达和次日达的区县覆盖率不断攀升,其履约费用率逐年下降,规模化效应凸显。
如此一来,接入京东仓配一体的第三方商家,揽收及时率提高至98.7%,总履约时长减半至33.5小时,履约时效提升。
同时,平台还能在配送成本上让利:新入驻商家使用商务仓前三个月,配送费最低可享受五折优惠。
具体到商家层面,京东服饰鞋靴箱包负责人曾在采访中表示:很多入驻京东自营的品牌,此前只覆盖京东三个仓、五个仓,现下都提出希望能扩展到八个大仓。
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电器借助物流体系优势,实现送货、验机、安装、调试一次完成。基于此,双十一电器“即送即装”服务成交额相比618增长超160%。
而今年以来,京东还在进一步收购外部物流公司——收购德邦快递、中国物流资产,增持达达集团,加密物流覆盖范围。
当然,除了物流体系建设,仓储端完善同样重要。
在仓储环节中,分拣一直占据成本的大头——传统模式中人工分拣作业时间约占整个转运中心作业时间的30%-40%,成本占到总成本40%。
但近两年,风向变了。
去年“双十一”高峰期,菜鸟联手圆通启用了超级机器人分拨中心,350台机器人昼夜作业,每天可分拣超50万个包裹。
同月,顺丰获批将建立全自动仓储分拣中心及配套设施项目,预计峰值处理量情况下,分拣效率可提升30%。
也就是说,行业整体在从人工分拣向自动化转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但其实早在2014年,京东上海亚洲一号一期建成时,就是自动化设备将货物送到分拣员前面,仓库每天可处理超过10万个订单。
现在上海“亚洲一号”园区,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分拣系统等运营效率是传统仓库至少3倍以上,一些应用成熟的机器人,比如自动打包机的订单处理速度,是传统仓库的5倍以上。
通过自动化分拣建设,京东仓储物流成本持续降低,周转效率不断提升。
可以看到,京东物流单票成本,比顺丰更低。库存周期相比行业公认供应链能力极强的Costco和沃尔玛,也更低。
这传导到商家端,以安利为例,2018年全国所有成品导入京东的仓储物流体系后,到2020年上半年,物流费用节约10%以上,现货率提升至99.5%,库存周转天数降低40%以上。
而京东2021Q4电话会议提到:去年底到今年年初,我们在与合作伙伴的拜访和商务谈判中发现,很多合作伙伴在2022年对京东更加重视。
规模化仓储的意义不言而喻,各平台都持续扩大覆盖范围。
今年1月,拼多多建立首个物流与供应链服务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仓储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
京东2022Q2电话会议提到:京东物流继续稳健推进在全球范围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布局。
甚至这次双11,也有体现。天猫开辟天猫优仓,且进行相应补贴,比如对应订单的仓内打包作业费不涨价、快递费不涨价。
而京东则是每个大促节点,都针对各类型商家面临的仓储费用高、配送费用贵、送仓难痛点,出台专门举措,降低商家仓储压力。
总的来说,内卷使得商家经营成本水涨船高,粗狂经营模式也影响了消费者体验。各平台通过进一步降低信息和履约成本,让商家和消费者端重新轮动起来。
以京东来说,一方面,用户结构持续优化。据2022Q2电话会议:目前用户的整个频次,ARPU应该都是显著的提升。另一方面,3P商家数持续增长。
双边轮动下,其经营利润率有所改善,2022Q2达到七个季度以来最高水平。
小结
在消费者眼中逐渐失去魅力的双十一,今年终于放弃满满套路,回归本质。
就分析来看,这不是疫情背景下,平台刺激消费的短期手段,而是电商赛道内,双边体验改善、经营模式进一步更迭的信号之一。
目前来看,在这一轮里,京东打破既有买量模式,进一步规模化物流仓储体系,解决商家端的困境相对力度更大
抗原自测迎来转机
今天,全国部分城市的核酸检测的通知已经在发生改变了,抗原自测迎来了新的机会。
北京:发通知扩大抗原检测,鼓励居民进行抗原自测,如无出行需求,做了抗原的不一定做核酸。
广州:部分人可不参加全员核酸筛查
郑州:部分区域停止集中核酸筛查
重庆:“无疫小区”不参加全员核酸检测
杭州:在核酸检测时间调整的通知前面,加上了“建议”二字。
核心思想:
从欧美的经验来看,最后最大的市场 就是在抗原居家自检市场,可以预见的是当抗原检测平替成为主流后,在国内有国械注准的上市公司 最先受益,将迎来基本面的全面重估!
事件1:海珠区作为此次万众瞩目的广州口罩的主战场,从11月7日开始,海珠区就在重点片区使用了抗原检测,快速开展甄别,及时隔离转运阳性人员。
事件2:11月10日,在广州市口罩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为尽早发现潜在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荔湾区开展了全覆盖“抗原+核酸筛查”,紧急采购了500万份抗原试剂,按照每人5份,将陆续发放到全区居民手上。
当前新冠检测的市场情况
抗原成本分析
基于免疫层析法,采用不同的显色载体
检测性能(灵敏性):乳胶法≈胶体金法<荧光免疫层析法
成本:乳胶法≈胶体金法<荧光免疫层析法
根据2020-2021年相关上市公司披露,抗原及核酸检测成本约2.5-4及约2元(10混1)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目前实际成本可能低于上述披露成本
全国指导价格为抗原4-6元,核酸不超过约4元
过去两年国内新冠检测规模
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我国2020年新冠检测市场规模为171.43亿美元(超过1000亿人民币),其中,免疫学检测(主要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市场规模为4.92亿美元。由于核酸检测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通量大的特点,因此在我国提倡“应检尽检”的抗疫理念下,国内新冠检测以核酸检测为主,其他手段为辅。
2022年我国核酸检测能力达每天5165万管,按照365天,核酸检测费用4元的标准实际,大概数据在750亿。(因为考虑到整体集采以及成本等问题),估计整体规模在500亿以上。
家庭自检、快速抗原抗体检测等检测手段逐步成为主流,厂商产能和市场需求趋于稳定,新冠检测试剂价格预计将稳定在1-2美元区间。基于以上假设,粗略估计2022年欧美新冠检测市场规模达到33.9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0亿元。
说明:随着后续口罩得到有效的防治,那么整体核酸检测的规模将会逐年下降。
抗原自检盒的主要核心原材料就是重组N蛋白,抗原自检改变疫情检测市场预期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编码多个结构蛋白,例如N蛋白、E蛋白和S蛋白等,这些蛋白包括多个抗原表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通过抗体检测抗原的存在,从而直接证明样本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
N蛋白是抗原检测试剂开发关键。
在病毒感染过程中,N蛋白是所有结构蛋白中诱导最强烈免疫反应的蛋白, 由于其体积小、缺乏糖基化位点,使其易于表达和纯化。并且其介导的抗体产生早、滴度高、维持时间长。所以,N蛋白常常作为病毒血清学检测最为合适的抗原。
N蛋白是新冠病毒中重要的结构蛋白,常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的抗原工具。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使用的抗原蛋白即为N蛋白,保证了此试剂盒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前市场上的商业化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和化学发光法)中,大多数使用的抗原蛋白也都是N蛋白。由此可见,N蛋白是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的核心原料,其重组表达的纯度和活性对检测试剂的实际使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这个新冠N蛋白的价格足以让人吃惊,下面是根据医药原料电商平台“丁香通”的公开信息推算每克价格,非杜撰,供大家参考。
A股做重组N蛋白的公司不是很多,产能也非常稀少价格也异常高,现在因为新冠抗原检测需要用到重组N蛋白相关公司肯定受益.
重组蛋白的其他应用
重组蛋白是运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技术,获得的具有一定功能和活性的蛋白质,相比于天然蛋白更适用于科学研究领域,是生物药、细胞免疫治疗及IVD试剂研发生产不可或缺的关键生物试剂。
生物科研试剂包括细胞类、蛋白类和核酸类三种,重组蛋白属于蛋白类试剂的一种。根据统计,2019年蛋白类生物试剂约占中国生物试剂总市场规模的29.4%,其中重组蛋白占蛋白类试剂市场规模的比例为21.3%,仅次于抗体试剂。
不同的蛋白质具有多样的功能。根据蛋白质执行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结构蛋白、调节蛋白、催化蛋白以及免疫蛋白等。
构成我们头发、肌肉、神经的主要成分均为结构蛋白。顾名思义,结构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其位置相对恒定,主要起支撑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另一类微量但具有高效作用的蛋白质可归为调节蛋白。调节蛋白里包含了很多著名的蛋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作为药物的国内年销售额达数百亿人民币。
生命体中,还有一类起催化作用的酶,其化学本质也主要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主要是指催化特定的生化反应,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反应高效进行。微观上,在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DNA转录为mRNA需要RNA聚合酶等。现在异常火热的mRNA疫苗药物研发生产就大量使用了近岸蛋白的重组RNA聚合酶等mRNA原料酶。
最后一类比较重要的蛋白质为免疫蛋白,它们可以参加免疫应答反应,使得生物体有效地抵御自身或者外来有害物质的入侵,主要包括抗体。近些年来比较火热的肿瘤免疫治疗就主要应用了免疫蛋白来重新启动并维持免疫微环境,从而恢复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总之,重组蛋白能帮助研发人员探究生物体的运作机理,也能用作生物医药行业的原料进入研发生产环节,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生物医药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市场空间巨大且增长迅速。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全球重组蛋白市场2025年将达208亿美元,其中国内市场338亿元、2020-25年复合增速达到18%。
从产业链结构看,重组蛋白行业由上游生物原料及辅料、生产设备、包装材料供应商,中游生物科研试剂生产商及下游客户构成。
中国重组蛋白市场竞争格局较分散,国产厂商市占率仍有提升空间。2020年,国内重组蛋白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二的企业为R&D Systems和Pepro Tech,市占率分别为17.1%和16.0%,义翘神州、近岸蛋白和百普赛斯作为本土企业位列前五,市占率分别为7.7%、6.5%和6.1%,较进口厂商仍有一定差距。新冠疫情发生后,进口产品运输受阻,同时在新冠相关产品带动下,国内企业重组蛋白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市占率有上升趋势。
相关上市公司
1、近岸蛋白(SH688137)
研发生产销售数百种重组细胞因子、靶点蛋白,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高纯度、高活性等特点,1毫克产品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可谓“生物黄金”,主要用作细胞治疗药物、抗体药研发的上游原料,帮助下游企业更快更好研发生产创新药物。
2021年,近岸蛋白mRNA原料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9.8%,位居国内厂商第一,与国内mRNA知名企业沃森生物、艾博生物、石药集团、丽凡达生物等60多家生产企业均有合作。可以预见的是,中国迟早会有自己的mRNA疫苗。一旦近岸蛋白客户的mRNA疫苗获批上市,其mRNA原料酶作为生产原料销售将会激增。
近岸蛋白生产的用于诊断的重组抗体,采用了抗体药物的研发技术生产,较目前流行的多克隆抗体技术更加先进,因而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批间一致性高等特点。代表性抗体包括流感抗体、新冠N蛋白抗体、猴痘抗体、IL-6抗体、MMP-3抗体等,用作传染病、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试剂盒研发生产等的诊断原料,合作客户超过600家,市场潜力巨大。尤其随着流感季的到来,流感与新冠联检试剂盒需求大增,对原料的需求也会增加。
2、义翘神州(SZ301047)
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物试剂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技术服务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重组蛋白、抗体、基因、ELISA试剂盒、培养基等生物试剂的研发与生产,同时,也致力于“一站式”技术服务推进客户研发进程,包括重组蛋白、抗体的开发和生物分析检测等服务。
3、百普赛斯(SZ301080)
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重组蛋白等关键生物试剂产品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重组蛋白和检测服务,同时提供试剂盒、抗体、填料、培养基等相关产品。
4、诺唯赞(688105.SH)
公司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通过自主开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对高端酶定向进化,现已完成200多种酶的改造。
5、赛升药业(300485.SZ)
联营企业华大蛋白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以蛋白质组学平台、抗体平台、药物研发平台、药物代谢检测平台及精细重组蛋白质生产平台为主的技术体系。
6、神州细胞(688520.SH)
公司已建立覆盖生物药研发和生产全链条的高效率、高通量技术平台,并自主研发了多样化及具有特色的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疫苗等生物药产品管线。
九安医疗也之前在互动信息平台实锤过,重组N蛋白是公司的原材料,且实锤过核心原料是通过外采的模式进行的。具体A股里面做重组N蛋白的很有限且门槛较高。供货的价格应该是整个检测内价值最大的原料。具备炒作的逻辑。
7、中源协和
子公司傲锐东源拥有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和RBD蛋白,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的研发和生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再推荐两只抗原试剂材料NC膜生产商
泰林生物(300813):公司开始NC膜的开发和首条生产线建设,并正式投入小批量生产。nc膜是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重要原料之一。按照公司规划,目前公司NC膜扩产产能需要的场地建设已经完成,相关的生产设备也已经陆续到位并已完成安装,部分设备还在进一步优化和调试工作中,后续将按市场需求及订单情况进行生产和备货。
优宁维(301166):公司是国内抗原抗体品种及规格最全面的供应商;公司拥有抗原检测的核心原材料NC膜和重组蛋白,产品主要包括抗体及抗体相关试剂、耗材、设备、综合技术的产品。公司抗体相关试剂产品包括基于抗体应用技术开发的检测试剂盒、重组蛋白/多肽、辅助试剂,重组蛋白主要作为添加剂用于细胞培养,或作为标准品用于定量检测试剂盒标准曲线的绘制等。公司产品和服务覆盖药物研发(以生物药为主,如抗体药、重组蛋白药、细胞治疗等)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各环节
抗原检测重点标的
根据调研,目前国内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盒出厂单价大约1.5美金,使用频率参考海外政策按照最低频率假设每月2次,按照14亿总人口基数计算,参考央行最新美元/人民币汇率7来计算,“我们预计国内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盒市场单月规模有望达280亿元。
从香港和欧美的经验来看,未来抗原检测必然平替成为主流后,在国内有国械注准的上市公司最先受益,将迎来基本面的全面重估。
万孚生物(300482):是香港和国内的抗原试剂主要生产商,国内首家获得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注册证的公司,也是国内抗原检测份额最大的公司,重要的是公司没有核酸检测业务,专注抗原检测,是国内POCT的龙头企业之一,先发优势强。
亚辉龙(688575):是香港和国内的抗原试剂主要生产商,主营新冠病毒 SARS-CoV-2 抗原、IgM 抗体、IgG 抗体、 中和抗体检测的系列诊断产品的自主开发,获日本MBL3.37亿元新冠试剂盒订单,产品畅享欧洲和香港,市占率位居前列。
国内市场抗原一旦放开,比香港市场大太多倍,九安仅仅一家,就从美国拿的抗原自测订单赚了上百亿利润,可见抗原自测这个行业堪称暴利,国内几家纯做抗原业务的公司将迎来价值重估。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医疗新基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L3级智能驾驶、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硅SIC、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工业母机、海风柔直高压、新能源车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PET铝箔、PET铜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乡村振兴、锂矿、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抗原检测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