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概念股 · 2022年12月14日 0

通信行业2023年策略报告:国产智造领航数字经济新时代 通信概念股

通信概念股

一、回顾与展望:以智能制造为先锋,聚焦“智能化+新能源”两大核心赛道

1、通信指数表现较好,年初至今涨跌幅排名靠前

2021 年初至今通信板块整体表现较好,在 TMT 板块中跑赢计算机、传媒、电子。截至 2022 年 12 月 9 日,通 信(申万)指数下跌 11.19%,在 31 个子行业中排名第 12,在 TMT 板块中跑赢计算机(下跌 23.10%,排名第 29)、传媒(下跌 25.81%,排名第 30)、电子(下跌 33.19%,排名第 31)。

我们对 2012 年至今 TMT 各子行业的估值情况进行了复盘,横向对比来看,通信行业估值的历史平均水平为 PE_TTM=46,低于计算机(PE_TTM=53),高于电子(PE_TTM=45)和传媒(PE_TTM=38)。纵向与自身历 史 TTM 估值对比,通信板块估值中枢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2 年来 PE_TTM=45。

2、2023 年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海风新能源

5G 基站建设稳步推进,共享共建初见成效。5G 网络建设稳步推进,2021 年我国 5G 基站总数达到 142.5 万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10 月末,5G 基站总数达 225 万个,比上年末净增 82.5 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 20.9%,占比较上年末提升 6.6 个百分点。“联通+电信”合作后双方节省资本开支,并有效促进了双方网络竞争力 和价值的高效提升。同样,“移动+广电”也进行优势互补,各取所取,根据双方签订的 5G 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 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 5G 技术、频率、内容等方面优势,坚持 5G 网络资源共享、700 MHz 网络共建、2.6GHz 网络共享、业务生态融合共创,共同打造“网络+内容”生态。

5G 套餐和手机用户数不断提升,5G 应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根据三大运营商最新月度报告,2022 年 10 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5G 用户分别达到 5.72 亿户、2.57 亿户、2.05 亿户,移动 5G 用户数保持行业 领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 5G 套餐客户渗透率已分别达到 58.72%、65.8%,联通用户数统计口径于年初更 改,从绝对值来看,10 月 5G 用户比 2021 年年末增加 5007 万人,比上月新增 416 万人,环比增长 2.07%。国 内 5G 手机出货量略有下滑,2022 年 9 月底,5G 手机出货量达到 1.53 亿万部,占国内手机出货量 78.2%,受 疫情影响,出货量同比下降 16.4%。

数字经济和双碳时代,国产智能制造是国家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主攻方向,以智能制造为先锋,“智能化+新能源” 迎黄金发展机遇。2022 年,上游原材料缺货涨价、运输成本增长等压力逐步缓解,需求逐步复苏,但疫情反复 仍然给宏观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展望 2023 年,我们判断疫情和上游成本压力有望逐步缓解,5G 用户渗透率将 持续提升,随着国家坚定推动双碳政策、数字经济等,我们认为通信行业投资将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 能网联、海缆新能源”四条核心主线展开。

2023 年核心赛道一:国产智能制造提速发展,看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近期智能制造利好不断,如国家给商飞发布首张企业 5G 专网频率、腾讯首发数字孪生云等,产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在双碳&数字经济 时代,高耗能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提质降本的关键,具备必要性+迫切性,大企业资 本开支向智能制造倾斜,叠加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智能制造为万亿蓝海,渗透率尚低,智能制造全 产业链成长空间广阔。

2023 年核心赛道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汽车电子打开成长新空间。汽车三化时代,以 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高速成长,同时汽车智能网联率不断提升,从汽车电子细分赛道来看,激光雷达是智能汽车之眼、模组是联网必需部件、连接器&导航&控制器是核心组成,随着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汽车电子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3 年核心赛道三:5G 时代,万物智联,【智联网&电力物联网】成长确定性强。物联网行业发展核心受益于 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逐步拓宽,模组作为万物互联必不可少的核心硬件,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率先受益+高确定性” 的环节;国家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配电网、用电侧智能化成为投资主要方向,联网基础设备、设备终端、监测设备、一二次融合设备等将核心受益。

2023 年核心赛道四:“十四五”海风规划超 120GW,带来几千亿投资规模,首推【海缆】板块;同时建议重点关 注新能源对通信【温控、控制器、连接器】等产业的拉动。海风长期发展空间广阔,海缆是海风产业链最确定性 环节,具备竞争壁垒高、竞争格局稳定等特性,同时深远海的开发有望带动海缆行业迎来“量价齐升”新机遇,海 缆龙头有望核心受益。伴随着储能等新能源行业成长,对于温控、连接器、控制器等需求提升,给传统通信企业 带来新机遇。

二、智造智联:国产智能制造发展迫在眉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如火如荼

1、智能制造:智能制造长坡侯雪,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是世界上一流的制造业大国,但是国内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在全球占比仍然较小,在国家大力推 动“工业 4.0”、“双碳政策”、“中国制造 2025”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有望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中低 端智能制造领域,我国已经涌现出大批优秀企业,但卡脖子的高端自动化、信息化等核心技术仍然把握在海外巨 头手中,实现在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国产替代突破对于建立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至关重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 推动下,我们认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重点看好以下六大方向: 1)智能制造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空间广阔,发展确定性强; 2)工控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工控自动化是工业智能制造底层支撑,长期需求旺盛; 3)网络层基础设施&通信设备&元器件供应商:随着工业现场通信技术从现场总线向工业以太网、无线技术等发 展,工业网络设备迎来价值量提升新机遇,同时通信联网元器件作为网联核心零部件,需求逐步增长; 4)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商:平台层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国家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提出“十四五”期 间将大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 5)信息化软件供应商:高端信息化软件产品国产率较低,长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6)智能运维供应商:智能制造设备复杂,智能运维需求将逐步增长。

(1)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相辅相成,共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是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信息化等产品的组合拳,通过自动化+信息化+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 的结合,实现提质、增效、降本的目的。工业 4.0 时代,智能制造自下而上主要分为五层,分别是执行设备层、现场控制层、工业中台层、生产管理层和企业资源层:

(1)执行设备层:在智能制造整体框架中,执行设备层主要负责边缘数据采集和边缘执行两个核心功能。其中,各类传感器、仪表设备负责监测、收集海量的现场数据并向上传递,构成工业数字化的基础;边缘执行功能则根 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由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执行设备、仪器仪表和电机等现场执行设备组成,伴随着智能制造系 统的高算力与快速决策的特点,传统执行设备的精度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

(2)现场控制层:现场控制层作为基础的控制层,主要通过 PLC、DCS 及伺服系统等工控系统,对下层执行设 备进行控制,智能制造趋势下工业的精度与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工控层的控制节点数量与控制精度有望随之大幅 提升,提振工控设备价值量与需求量的增长;

(3)工业中台层:工业中台作为工业 4.0 时代的新产物,核心功能是通过构建一个工业互联网数据平台,打通 原本各个孤立的生产环节之间的壁垒,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量,并提升 决策效率与决策的有效性,从而起到大幅提质增效的效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更高效的工业通 讯网络也是工业中台层的重要工具之一,企业通过构建工业以太网等通讯网络,增强边缘通信的能力,增强不同 生产环节间的协同性,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4)生产管理层:生产管理层主要由生产管理类工业软件组成,是工业 4.0 时代生产的“大脑”。现场数据的采 集、数据中台的建立与人工智能的进步,为生产类工业软件创造了应用基础,MES、OTS、仿真模拟类工业软件 依托其自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有望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大放异彩,在工业 4.0 时代持续维持高景气度;

(5)企业管理层:包括 ERP、OA、BI 等工业软件,主要负责企业整体运营及商业活动等。

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相辅相成,工业互联网服务于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石。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 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其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及人的网络互连互通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及高级建模分 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工业互联网由网络、平台、安全三大要素构成,其中,“网络”是工业系统互联和工业数据传输交换的基础设施。根据三旺通信招股说明书,工业互联网网络通过泛在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信息数据在生产系统各单元之间、生产系统与商业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无缝传递,从而构建新型的机器设备有线与无线连接方式,支撑实时感知、协 同交互的生产模式。工业互联网网络包括网络互联和数据互通两个层次。网络互联是实现数据互通的基础,包括 工厂内网络和工厂外网络。目前,工厂内网络存在“两层三级”的网络架构,“两层”是指“IT 网络”和“OT 网络”,IT 网络主要包括 ERP、CRM 等系统,OT 网络主要包括工业现场网络。“三级”是指“现场级”、“车间级”、“工 厂级/企业级”三个层次,每层之间的网络配置和管理策略相互独立。

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工业 PAAS 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本质是将采集的海量工业 数据,基于各种服务架构的数字化模型,通过将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建模等,开发出创新性应用,提高资源 配置效率。工业互联网平台具体包括边缘层、IaaS 层、PaaS 层及应用层,PaaS 层包括通用 PaaS 层和工业 PaaS 层,工业 PaaS 层集成了数据分析和建模,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工业 PAAS 层对传统的 PaaS 平台 进行数字化扩展,把重复的工业技术、流程和命令进行模块化封装,使其满足大容量全方位的现代化工业生产的 需求,并对特定的工业应用提供支撑。

针对不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提供的作用和价值各不相同: 1)高端制造行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针对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后端等,工业互联网可在全生命周期开展平 台应用; 2)流程行业(化工、钢铁、有色):针对具有高复杂性和逻辑性特点的行业资产、设备、生产、价值链等,工业 互联网平台可提供系统性优化,提高效率; 3)离散制造业(家电、汽车):针对制造业的规模化及个性化定制、产品质量管理和后市场服务等,工业互联网 可提供各类配套服务; 4)普通消费行业(制药食品):工业互联网提供标识解析功能,帮助产品进行销售供应链溯源、真伪识别、经营 管理; 5)电子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可针对行业进行质量管理,旨在提升行业效率。

(2)核心驱动力:国产替代+双碳管控+政策强推,智能制造逐步崛起

1、新冠疫情反复+国内外形势复杂+政策强推,国产替代迫在眉睫

国际环境复杂,核心产品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的影响,国际外部环境复 杂,出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民生等多方面因素,我国各行各业的核心产品国产替代进程逐步加速。近年来我国 大力推进芯片、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国产替代,未来将会在更多领域进行国产替代;在工业方面,工控与工业 软件产品作为工业生产的核心枢纽,在工业中扮演着重要地位,工控与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迫在眉睫。中国制造 2025 的总目标下,全国稳步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领域的发展。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计划到 2025 年由 2021 年的 14.7%提升至 45%,《“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 划》进一步明确到 2025 年,我国要实现 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 500 个以上 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 70%和 50%,培育 150 家以 上专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 200 项以上 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 120 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政策的不断驱动下,智 能制造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是我们坚定看好的大产业方向,未来发展路径清晰,确定性强。

2、双碳时代,智能制造提质降本增效显著,智能制造发展具备必要性+迫切性

“双碳”管控政策下,传统制造业企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具备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我国稳步推进“碳达峰”、“碳 中和”的战略背景下,冶金、石化、化工等流程型行业作为典型的碳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在全国总碳排放量中的 比重高,是优先需要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的领域,同时,冶金、石化、化工等流程型行业作为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具备产业规模大、工艺环节多、工艺流程长的特点,总体市场规模可观;另外,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当前的 工艺水平与自动化程度不高,能耗方面依旧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在基于双碳背景下自动化升级/智能制造改造 的迫切性强,涉及的工艺环节与相关硬件设备数量多,流程型智能制造需求空间广阔。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灯塔工厂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白 皮书》统计数据,数字化手段在电子、汽车、机械装备和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部分生产/管理/检测环 节中能够将 KPI 提高 100%以上,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用户的整体效率。伴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 命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传统制造业或将重新迎来行业洗牌,智能制造转型缓慢的企业或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被进一步挤压利润;在市场利润逐步向智能制造转型成功的制造业集中的行业格局下,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发 展的必然选择。

(3)空间测算:万亿蓝海,具备广阔成长空间

智能制造是万亿大赛道,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制造趋势下,自动化、信息化、工业互联网等赛道核心受益,我们仅对部分相关赛道进行测算,到 2025 年,市场总规模超 1.15 万亿元,若考虑其他细分赛道,则智能制造 总体市场规模将更广阔,总体测算思路如下:

1)自动化产品:据《2021 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华经情报网、工控网、中商情报网等数据,2020 年 PLC/DCS/ 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 111 亿元/85 亿元/149 亿元,2021 年 DCS/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 88 亿元/169 亿元,2022 年 DCS/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 93 亿元/181 亿元,我们假设控制节点与周边设备的价值量比值为 1:10,预计 2021 年 PLC 及周边设备/DCS 及周边设备/伺服系统及周边设备市场规模为 1404 亿元/966 亿元/1859 亿元,在智能 制造趋势和新能源等新型行业兴起的背景下,我们预计 2022-2025 年 PLC 及周边设备/DCS 及周边设备/伺服系 统每年以 15%/12%/15%同比增速增长;

2)工业软件(信息化为主):据《2021 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数据,2021 年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生产控 制类工业软件/嵌入式工业软件/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分别为 224 亿元/449 亿元/1510 亿元/448 亿元,由 于 PLC、DCS 在整个工业软件占比不大,故未剔除 PLC、DCS 市场规模(并未包括控制系统整套设备)。考虑 到国家大力推进以基础工业软件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兼顾其他类工业软件协同增长的政策,与我国基础类工业软 件尚处发展初期、生产控制类/嵌入式/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已经初具规模的现状,2022-2025 年,我们假设各类 生产软件每年以 15%同比增速增长。

2、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化时代,汽车电子迎发展机遇

进入到 5G 万物智联时代,全球汽车产业面临新的调整与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发展主要潮流,在多项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给激光雷达、连接器、车载模 组、导航、控制器等汽车电子细分赛道打开广阔成长空间:

1)激光雷达:激光雷达作为智能汽车之眼,是自动驾驶的核心组成,产业尚处发展初期,由于激光雷达技术壁 垒、资金壁垒、车规壁垒较高,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发展,头部激光雷达厂商有望实现资源整合,形成较高的产业 集中度,并形成以各头部厂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目前上市的激光雷达厂商稀缺,因此当前投资重点为寻找各 供应链上的优质供应商;

2)车载连接器: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带动高压、高速连接器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国内优 质连接器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壁垒,正不断突破如泰科、罗森博格、安波福等海外巨头的垄断,持续在高压、高 速发力,看好国内企业长期成长机遇;

3)车载模组:车载通信模组是嵌入于 T-Box 车载智能终端内的重要零部件之一,主要作用在于汽车联网,涉 及通信制式以高速率 4G\5G 为主,属于车联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国内优质模组企业已经占据全球大 多数市场份额,有望率先受益。

4)车载导航:全球各国政策对于自动驾驶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市面上 L2 级别占主导,未来 L2 向 L3 过 渡成为确定性大趋势,高精度车载组合导航能够较大的保证自动驾驶安全性和各场景适用性,是 L3 及以上自动 驾驶场景必备硬件,长期发展空间大;

5)车载控制器:汽车集中化发展,为布局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算法+域控制器”相关企业带来确定性机会,另一方面,底盘域和车身域依旧存在大量 ECU 需求,为控制器企业带来机会,动力域方面,虽然车企会自主研 发控制器,但 BMS、OBC、逆变器等仍需要大量企业供应,给相关企业提供了确定性机会;

2.1、政策持续推动,行业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国内政策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国家多部委从 2017 年开始针对车联网领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进行长期规 划和指导。2020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要求加快 C-V2X 标准制定和 技术升级,对未来十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愿景和任务做出规划。期间相继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 线图 2.0》、《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指出到 2025 年,我国 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 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 率达 50%,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技术路线。2021 年 3 月 17 日《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智能交通相关)》发布,进一步引领并规范车联网产业生态构建。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未来增长可观,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据 Canalys Estimate 和 IHS Markit 预测,全球乘用车 市场将持续增长,到 2025 年全球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将达到约 4455 万辆,2025 年全球出货的新车中超过 61.7% 将搭载智能网联系统,2021 至 2025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 5.1%。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25 年、2030 年我国销售新电动车车联网比率将分别达到 58.2%、61.7%,联网汽车市场规模将在 2025 年达到 10434.8 亿 元。目前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有望在规模商业化后迎来高速发展。

通信概念股

2.2、汽车智能化时代,汽车电子投资赛道广阔

(1)激光雷达:智能汽车之眼,产业逐步成长

自动驾驶系统分为三个层级: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感知层负责收集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做出预处理,主要包 括环境感知和车辆定位。环境感知包括对不同场景理解,如对红绿灯、车道线、指示牌、障碍物、行人车辆等的 检测和识别,定位则是基于环境感知定位自身所处的环境位置;决策层负责思考指挥,基于感知层的信息,做出 任务规划、行为决策和动作规划;执行层负责精准地执行决策层规划好的动作,如对于油门、刹车、方向等精准 合适的控制。感知层是支撑自动驾驶基础的基础。伴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感知层作为支撑无人驾驶的基础层级,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感知层主要是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红外夜视等多种传感 器采集周边环境的数据,用来完成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识别。通常来讲,由于汽车存在行驶速度较快、周边环 境多变等特点,所以对感知层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也进一步对车载传感器的时效性、精确度和故障率等指 标有更高的要求。除传感器之外,感知层还具有高精度地图、V2X 车联网技术等其他技术来扩展智能车的环境感 知能力,并通过与传感器相互补充融合,最终使智能车达到驾驶场景下非常高的安全性要求。

激光雷达技术架构众多,分类维度多样。激光雷达从测距方法可以分为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测距法、基于相干探测的 FMCW 测距法、以及三角测距法等,其中 ToF 与 FMCW 能够实现室外阳光下较远的测程 (100~250 m),是车载激光雷达的优选方案。ToF 是目前市场车载中长距激光雷达的主流方案,未来随着 FMCW 激光雷达整机和上游产业链的成熟,ToF 和 FMCW 激光雷达将在市场上并存。

从组成结构上看,ToF 激光雷达系统主要包括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控制及信号处理模块和扫描模块(如有)。由主控模块向发射模块的激光驱动发出指令,驱动激光器发射激光脉冲,经由发射光学系统发射激光,激光经被 测物体反射后通过接收光学系统由探测器感知,感知信号经过放大、模数转换后送回主控模块,其中由于发射模 块中发射光源、激光器的选择不同,以及扫描方式不同进一步衍生出多种技术架构。

发射模块中根据选用的激光器光源波长的不同,主要包括激光雷达分为 905nm 和 1550nm 两条技术路线。目前 激光雷达主流采用 905nm 波段,主要原因在于该波段可采用硅基光电探测器,技术成熟且成本较低,但存在人 眼安全问题;选择 1550nm 激光器需要用 Ge 或者 InGaAs 探测器,由于波长越长对应的滤片的难度越大,整体 良率越低成本更高,但相对的对人眼安全阈值更高,因此可以采用更大功率获得更好的测距灵敏度。从激光器的构型上来看,由于不同光源及发射构型影响射出激光的能量,并进一步影响探测范围,目前 EEL 和 VCSEL 多适用于 905nm,1550nm 则采用光纤激光器,同时,激光器在构型上的选择也在从 EEL 型向 VCSEL 型发展。根据激光器芯片谐振器构型的不同,可以分为边发射激光器(EEL)、面发射激光器(VCSEL)和光纤 激光器。EEL 是在芯片的两侧镀光学膜形成谐振腔,沿平行于衬底表面发射激光,而 VCSEL 是在芯片的上下两 面镀光学膜,形成谐振腔,实现垂直于芯片表面发射激光。VCSEL 有低阈值电流、稳定单波长工作、可高频调 制、容易二维集成、没有腔面阈值损伤、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但输出功率及电光效率较边发射激光芯片低。VCSEL 目前已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光通信等领域,是 3D 传感的主要光源技术,随着光功率的不断提升,VCSEL 在车载雷达、智能机器人等中长距领域也逐步开始得到应用,并随着车载激光雷达及 3D 感知的迅速发 展,国内外大量厂商在 VCSEL 领域布局,VCSEL 有望未来取代 EEL 成为主流。

根据扫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三类:分为整体旋转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收发模块静止的半固态激光雷达以及固态 式激光雷达。半固态和固态激光雷达价格成本有所降低,也是国内厂商的主要发力点,有望逐步实现降本放量。机械式激光雷达:通常采用 360 度旋转式扫描,实现对四周的环境进行物理扫描形成全面的覆盖点云。这类激 光雷达结构复杂,安装要求高,失效时间低,安全系数低,且成本高昂; 半固态激光雷达:半固态方案的特点是收发单元与扫描部件解耦,收发单元(如激光器、探测器)不再进行机械 运动,具体包括微振镜方案、转镜方案等。适用于实现部分视场角(如前向)的探测,体积相较于机械旋转式雷 达更紧凑。并由于成本大幅降低,目前最快实现上车共识; 纯固态激光雷达:常见的固态雷达分为 OPA 光学相控阵和 Flash 闪光两种,相较机械式无机械转动机构,结构 稳定性高,体积紧凑且成本有所控制。

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 369 亿元。根据中汽协数据,我们假设今年车载激光雷 达主要装配集中于部分 L3 级汽车,L3 渗透率为 3%,其车载激光雷达配置率处于起步阶段为 10%,则 2022 年 车载激光雷达有望达 16.5 万台,假设激光雷达均价为 8000 元/台,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 3000 万辆,我们假设由于激光雷达降本放量,L2 级及以上汽车均有所装配激光雷达,L2、L3 及 L4&L5 渗透率分别 为 30%、3%和 1%,车载激光雷达配置率分别为 40%、60%和 100%,则 2025 年车载激光雷达有望达 750.79 万台,届时激光雷达单价降低到 1500 元,得出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2 年的 13.44 亿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112.62 亿元,复合增速为 103.11%。

(2)连接器:自动化&智能化催生高压&高速连接器蓝海市场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带动汽车高压/高速连接器发展。汽车连接器根据传输功能可以分为电连接器(低压连接器,高压连接器)及高速连接器。汽车电动化催动高压连接器发展:不同于传统燃油车 14V 以下的工作电压,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要求更大功率 的高压系统支持,如 60V-380V 多的电压等级、10A-300A 多的电流等级传输,高压连接器属于新能源电动车的 完全新增量。汽车智能化带动高速连接器发展:随着车联网和智能驾驶的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快的数据流量支持。如车内外摄 像头、各式雷达、车联网等应用,高速连接器不限于动力类型,但在新能源汽车中普及及推广更为明显。

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达 318 亿元,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达 150 亿元。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测算:根据中汽协数据,我们假设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25.90%,则全年新能源汽 车产量有望达 725.59 万辆,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 3003.16 万辆,我们假设新能源汽车渗透 率达 35%,则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 1060.9 万辆,我们按照高压连接器 3000 元/辆单车价值量去计算,得出我国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2 年的 217.68 亿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318 亿元,复合增速为 13.47%。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测算:我们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数据,假设到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渗 透率达 50%,得到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将达到 1502 万辆,由于目前高速连接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们假 设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量为 800 元/辆,到 2025 年提升到 1000 元/辆,算出我国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2 年的 40.33 亿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150 亿元,复合增速为 54.94%。

高压高速连接器具备一定壁垒,国产替代空间大。连接器行业壁垒主要在于工艺壁垒和市场客户壁垒两部分: 工艺壁垒:高压连接器主要解决载流能力和散热能力两个问题,其要求产品满足一致性,可满足耐高压、耐高温、阻抗、抗氧化、导电特性、设计适配度等技术规格;其价值量与屏蔽功能、高压辅助等附加功能叠加相关。高速 连接器主要解决信号衰减、失真和质量稳定性的问题,其要求满足插拔力和电机性能两部分,连接器的信号失真 与接触电阻的压力、面、点、材质、尺寸的管控有关联,若高速信号在金属材质传输中产生激素效应和电学效应,异常数据问题会导致控制终端会有异常。市场客户壁垒:在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对产品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对上游供应商准入资格审核严 苛。供应商进入供应商体系的时间比较长;供应商综合能力要求高:需具备产品研发能力、过程管控能力、供货 保障能力、产品试验检测能力、零部件生产保障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上下游合作模式长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 市场和客户壁垒。

(3)车载模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必备硬件,技术升级驱动模组价值量提高

国家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车载模组作为底层硬件必不可少,获得政策大力支持。政策大力支持智能网联 汽车发展,国家多部委对汽车的智能化和联网化出台相关文件进行长期规划和指导,智能网联成为汽车未来发展 大趋势,车载智能终端是车联网中核心部件,而车载通信模组又是车载智能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最基础并 且联网及通信作用,在车联网进程中必不可少。车载智能终端(T-Box)主要用于采集车辆相关信息如位置、姿 态信息、车辆状态等,随后将收集车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并接受云端指令,进而在车端执行指令。T-Box 是车联 网核心通信部件,可以完成汽车联网智能化的基础功能如远程开门、远程定位等,伴随汽车智能化进程不断发展,T-Box 的能力也在不断优化,在车联网中地位重要。一般 T-Box 由 MCU 处理器、通信模组、C-V2X、定位模块、车内总线控制器、存储器等组成,车载通信模组是嵌入于 T-Box 内的基础零部件之一,主要作用在于汽车联网,涉及通信制式以高速率 4G\5G 为主,属于车联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除了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的提升以外,车载模组还具备价值量提升的逻辑,主要来自于通信制式的升级和新产 品的推出带动产品结构的优化:

制式升级拉动价值量提高。随着国内外车联网逐步渗透,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导航 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网联汽车由 4G 向 5G 迭代成为行业发展大趋势,叠加 5G 技术本身不断成熟 和完善,5G 高价值模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佐思汽研《2020 年汽车无线通信模组行业研究报告》,国内 5G 汽车无线通讯模组的渗透率略高于全球水平,其中商用车的 5G 模组渗透率高于乘用车,预计到 2025 年,国内车载 5G 无线通讯模组的渗透率有望到达 35%左右。

智能模组与数传模组双轮驱动优化产品结构。从产品技术路径来区分,车载通信模组又可以分为数传模组和 智能模组,两种方案均在新能源汽车具有应用场景。传统的车载数传模组主要功能在于无线通信,集成芯片 主要包含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和存储芯片等,主要功能在于无线通信;智能模组相较于数传模组,功能更加 丰富,价值量也更高。智能模组首先具备传统数传模组的通信功能,支持 5G/4G/3G/2G 的广域网接入,又 与传统模组不同,主要芯片为 SoC 芯片,整合了高边缘计算能力的 CPU/GPU,自带操作系统和自带算力 算法这两大特性是智能模组与传统数传模组最大的区别。

(4)车载导航:自动驾驶打开市场新空间,组合导航业务核心受益

全球各国政策对于自动驾驶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市面上 L2 级别占主导,未来 L2 向 L3 过渡成为确定性大 趋势。日本在 2014 年就已对自动驾驶出台相关规划的政策性文件,美国紧随其后通过《自动驾驶法案》,为自动 驾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国内近两年开始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如《智联网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 指南》,地方层面如深圳则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明确自动驾驶管理单位及职责,授权开 放道路测试,极大助力了自动驾驶的发展。此外,2021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 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明确各个自动驾驶级别的分级标准以及各级系统和驾驶员分别承担的职能。当前市 场上大部分的汽车已经实现了 L2 级别,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到 2022 年,L2 级自动驾驶在我国乘用车市场渗 透率不断提升,到 2022 年第一季度已达到 23.2%,在未来几年内将逐步向 L3 级别过渡。

为满足自动驾驶对定位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GNSS+IMU 卫惯组合导航是汽车导航定位技术的重要技术路径。单独的卫星/惯性导航定位技术各有优缺,并不能独自适用于自动驾驶的场景,而通过 GNSS 和 IMU 的组合,可 以实现优势互补: GNSS 需要依赖卫星信号,惯性导航不依赖卫星信号,因此卫惯组合导航在信号微弱的场景下仍能进行持续 高精度定位; 惯性导航信息更新频率高的特点可以弥补卫星导航更新频率低、不足以支持实时位置更新的缺陷。通过 GNSS+IMU 组合导航,卫星导航获得车辆初始点绝对位置信息,惯性导航获得相对的位移变量,通过原始 参照点+相对位移的方法,卫星导航修正惯性导航的定位误差,共同实现精准定位和实时位置更新,大大提高定 位精度、增加适用场景、提高定位可靠性。2020 年以来上市的小鹏 P5、埃安 V、高合 HiPhi X 等多款车型均采 用了 GNSS+IMU 的卫惯组合方案,卫惯组合导航有望将成为 L3+自动驾驶的主流方案。

卫惯组合导航市场广阔,国内自动驾驶领域 L3 渗透率有望在 2025 年达到 20%,车载导航成长确定性强。组合 导航终端与自动驾驶级别具备较强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L3 及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大概率安装高精度定位导 航,按照 1:1 的关系进行假设,2025 年仅国内的高精度定位车载导航市场空间可突破 36 亿元。关键假设如下: 1)对应数量关系:L3 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与卫惯组合导航终端比例为 1:1; 2)L3 渗透率:2025 年 L3 级别渗透率达到 20%; 3)单价变化:伴随组合导航技术不断成熟,价格呈现稳定下降趋势。

(5)控制器:域控制器+软件算法为主,ECU 为辅,打开新空间

随着汽车电子的发展,ECU 数量激增,汽车电子分布式 E/E 架构开始向集中式发展。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 架构)中,其核心部分为电子控制单元(ECU)与 LIN/CAN 总线组成传统的分布式架构,传统单个 ECU 由输入 电路、CPU 和输出电路等三部分组成,并和传感器、执行器、电源共同构成控制闭环,完成某一特定控制功能。因此随着汽车电子的发展,ECU 覆盖的功能不断增加,安装位置延伸至车身各类安全、网络、娱乐、传感控制 系统,导致 ECU 数量激增,根据头豹研究院《2020 年中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行业概览》,2019 年中国汽车 ECU 单车平均装载数量已达 25 个,商用车平均 ECU 装载数量为 35 个,个别高端车型如奥迪 A8,其装配的 ECU 数 量于 2013 年就已超过 100 个。ECU 的大幅增加,带动控制闭环增加,架构复杂度(多 ECU 长线束的空间安 排,器件升级)、开发生产成本(开发周期,线束等生产成本)、系统安全和可靠性(多 ECU 间信号流转)等方 面的挑战也随之增加,分布式 E/E 架构开始向集中式发展,通过集中化式的发展,可以减少分布式带来的线束、器件的冗余和成本增加。

我们认为,随着汽车架构向集中式转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域侧重“芯片+算法”,重点关注和高通、英伟达等 芯片企业合作深度的域控制器、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企业;车身域、底盘域仍然需要大量 ECU,重点关注控制器 优质企业;动力域方面,虽然车企会自主研发控制器,但 BMS、OBC、逆变器等仍需要大量企业供应,给相关 企业提供了确定性机会。目前域控制器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功能域,即以博世、大陆为首的 Tier1,最早提出 按照功能将 E/E 架构分为座舱域、自动驾驶域、车身域、动力域和底盘域;二是空间域,以特斯拉为代表,以车 辆特定的物理边界来按区域划分的域控制器,包括前车身控制模块、左车身控制模块和右车身控制模块。

在功能域的划分中,新兴的自动驾驶域和由中控系统集成发展而来座舱域,为目前市场的焦点,重点在于“芯片 +算法”;动力域和底盘域,由于安全按等级要求较高,技术壁垒较高,涉及零部件厂商众多且利益博弈显著,因 此集中化发展较慢;车身域可能实现 ECU 逻辑简化,完成底层 ECU 模块通用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并在 数量上有所保持。

三、物联网:AIOT&电力物联网共赴 5G 万物智联盛宴

物联网赛道空间广阔,具备强劲行业贝塔,物联网行业发展核心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逐步拓宽,技术的演 进将提升物联网产业链整体价值量,应用的拓宽为产业链成长不断注入新空间。从细分赛道来看,1)模组作为 万物互联必不可少的核心硬件,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率先受益+高确定性”的环节;2)电力物联网:国家大力推 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配电网、用电侧智能化成为投资主要方向,联网基础设备、设备终端、监测设备、一二次 融合设备等将核心受益。

1、物联网模组:万物智联,模组先行

模组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率先受益+高确定性”的环节,物联网连接数与无线模块存在强相关性,通常情况下为 1:1 甚至 1:N,物联网连接数稳步快速增长,预示模组市场空间广阔且成长性较强。模组有望在“应用拓宽+技 术升级”双重利好下迎来“量价齐升”机遇,下游应用逐步拓宽促进需求量提高,技术路线逐步演进带动价值量提 升。物联网下游应用层出不穷,入场企业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僧多粥多”竞争格局下,各优质模组企业依据自身 发展战略,有望共享行业发展红利,我们提出“1+2+2”五星图谱寻找具备阿尔法的优质模组企业。

(1)核心驱动力:“应用拓宽+技术升级”推动模组率先享受行业红利

模组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率先受益+高确定性”的环节,物联网连接数与无线模块存在强相关性,通常情况下为 1:1 甚至 1:N,物联网连接数稳步快速增长,预示模组市场空间广阔且成长性较强。一般情况下,一个物联网连接 数对应一个无线通信模块,少数功能复杂的终端甚至会对应多块无线模组。IoT Analytics 最新预测显示,到 2021 年,全球联网 IoT 联网设备终端数量将达到 123 亿个,同比增长 9%,其中蜂窝物联网终端现已超过 20 亿; 到 2025 年,物联网连接数有望超过 270 亿,2020-2025 复合增长率为 19%(2020 连接数受疫情影响由 117 亿下 调至 113 亿)。未来随着物联网连接数的持续稳步增长,模组需求也会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在物联网产业 链中受益确定性高,并且属于率先受益者。

(2)空间测算:全球蜂窝模组空间广阔,成长确定性高

通信模组是各类物联网行业终端实现通信功能的核心部件,是万物互联的桥梁,任何终端的智能化都需通信模 组,市场空间广阔。物联网产业发展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模组位于物联网产业链底层传输层,将享受产业发展 规律的红利,率先发展,且模组具有“全包性”,即任何终端的智能化都需要模组,随着物联网连接数的大幅增 长,模组需求端有望持续增长,未来空间广阔。根据 Counterpoint 预测数据,从出货量来看,2020 年全球蜂窝 模组出货 2.65 亿片,预计 2024 年出货量超 7.8 亿片,2019-2024 年 CAGR 为 22.63%;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 年 市场空间为 36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全球市场空间将达到 115 亿美元,2019-2024 年 CAGR 为 26.15%。

(3)五星图谱精选优质企业,白马和黑马齐发展

物联网模组赛道空间广阔,具备强劲行业贝塔,我们提出“1+2+2”五星图谱寻找具备阿尔法的优质模组企业。五 星图谱包含了我们对模组行业的三大判断: 模组企业的 2 大核心机会点来自于“技术路径的演进+下游应用的拓宽”,前者为市场空间扩大提供潜力,后 者为模组价值量提升提供支撑,带动模组企业迎“量价齐升”成长机遇; 未来模组企业的核心竞争将体现为“全生态战略部署能力=综合软实力+攻克新业务的能力”,其中综合“软实 力”主要包含行业 KnowHow、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理解、公司内部精细化管理能力等;攻克新业务的能力即逐 渐从硬件设备过渡到解决方案设计及平台服务等; 对于模组企业的追踪需要紧跟两大核心观测指标,即“营收增速+毛利率”,营收增速体现模组厂商的市场份 额变动情况,毛利率变动体现模组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变化,观察模组企业两大指标缺一不可。模组企业不 能单方面看重市场份额的扩张,还要平衡低毛利产品与高毛利产品的比例,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的同时努力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物联网行业空间广阔,下游应用层出不穷,入场企业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僧多粥多”竞争格局下,各优质模组 企业依据自身发展战略,有望共享行业发展红利。两大老牌白马+N 大黑马新秀参与模组市场,各自战略清晰且发展迅速。目前纵观模组市场,参与企业阵营基本 定型,移远通信+广和通两大老牌模组企业坐镇第一梯队,前者以“模组超市”为发展战略,侧重全方位横向发 展,并率先打入 4G 车载模组领域,整体打造全品类+全制式各类无线通信产品、解决方案及配套产品;后者深耕 大颗粒市场,纵向发力笔记本无线模组及 POS 模组市场,积极参与车载模组领域,辅以各类其他垂直领域模组。第二梯队,美格智能凭借智能模组新秀崛起,在 4G/5G 智能模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叠加 FWA 源接华为,整体发 展速度喜人。此外,模组公司百花齐放,有方科技、高新兴、日海智能、鸿泉物联等均有涉猎无线模组业务,可 归入第三梯队。

2、电力物联网:国网&南网大力投资,配网智能化改造成发力重点

国家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配电网、用电侧智能化成为投资主要方向,联网基础设备、设备终端、监测设 备、一二次融合设备均有望核心受益。全国电网“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总额有望达到 3 万亿元,其中配网智能 化改造受到重视,各省份致力于建立负荷管理系统,形成全链条的可观可测可控,将有力拉动电力领域通信模 组、网关、电检测终端产品的需求量;此外,技术升级将提升产品价值量,通信模组由单模转向双模、网关增加 边缘计算功能等,使得产品价值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受益于产品“量价齐升”新机遇,电力物联网投资价值较高

通信概念股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医疗新基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L3级智能驾驶、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硅SIC、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工业母机、海风柔直高压、新能源车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PET铝箔、PET铜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乡村振兴、锂矿、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抗原检测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