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概念股
作为2022年A股市场的绝对主线,新能源板块经历跌宕起伏。当周期炒作退烧,产业链利润洗牌,新的一年,千亿扩产预期何去何从。
新能源还涨的动吗?
自去年三季度末,狂飙的硅料终于见到价格拐点,以及全球逆变器储能市场的需求超预期,调整了近一个季度的新能源板块终于出现反弹回暖。
回望过去一年,密集出台的政策利好,伴随千亿扩产预期,铸成市场信仰根基。供需周期短期错配,引发上游哄抢挤兑,则为市场情绪再添了一把火。
而随着大批扩产计划落地,加剧产能内卷,企业业绩走出分化,行业也将进入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一级资本的退出需求也愈加强烈,上市融资的窗口期所剩无几。
无论是从产能还是从资本角度来看,2023年都将是新能源的一个“收获之年”。
周期退烧,利润转向下游
承上启下的变化是,供需平衡如钟摆,正加速将议价权交还给下游。
在两年的硅上行周期中,天价硅料将硅片捧成“明星”——非硅材料的成本权重由55%下降到10%左右,硅片也随之成为光伏组件中最赚钱的环节。隆基绿能两年硅片业务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TCL中环也在20%以上。
为保障生产,硅片企业纷纷向上签订千亿硅料长单,“锁硅”风潮四起。
截止去年10月,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三家硅料巨头年内披露的长单规模高达306.19万吨,涉及金额约7828.14亿元,时间跨度普遍在4年以上,最长达到6年。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的硅料预订量已达到74.30万吨,与硅业分会预测的2022年中国硅料产量81.0万吨相比,相当于已锁定了全年92%的硅料产出。
另一条主线则是,新能源汽车中下游厂商纷纷向上“抢锂”。
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迅猛增长,导致锂消费量在过去两年翻了一番,锂价随之大幅上涨。2022年锂现货交易价值一路飙升至了约350亿美元,而在2020年时这一规模仅为30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牵手江西宜春,广汽埃安与赣锋锂业签署战略合作,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特斯拉等电池企业也相继下场,在全球范围内收购锂矿。
锁硅抢锂炒作两年后,在去年底双双出现了价格松动。
随着硅料“雪崩”, 相关企业遭恐慌性抛售。截止2022年12月23日的15个交易日,A股光伏板块累计回调近11%。关于锂价是否见到拐点,则有更多博弈。
锂的需求取决于新能源车销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3年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市,销量增长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但也需要考虑到,12月初疫情期接1月春节,经销商库存较高,才出现批发零售环比偏低的现象。
不过市场共识是,产业链定价权将从上游转向下游——组件、电池、电站等。上游材料终将回归工业品薄利本质,价格战苗头已现,前期扩产激进的企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储能与逆变器的“曙光”
新预期在储能,增量在海外。
节前最后几天,新能源板块相继披露业绩预告,亮点均来自储能与逆变器板块。五家光伏逆变器上市企业中,阳光电源、德业股份、锦浪科技去年净利润均超10亿元。固德威、昱能科技也实现出货量与利润高增长,后者归母净利同比增长230%至269%。
得益于海外市场需求高增长,中国逆变器企业出货量显著抬升。据IHS数据,2021年,华为、阳光电源两家在全球拥有合计约41.8%的市场份额,而古瑞瓦特、锦浪科技、固德威和上能电气均进入前十行列,市占率合计约61.5%。
政策层面,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目前,至少有24个省(区、市)发布了新能源配储政策,将配建储能作为新能源并网或核准的前置条件。其中,多个省份提出,新型储能配置比例一般为10%及以上,有的地区达到20%甚至更高。
事实上,作为保障新能源稳定输出的“基础设施”,储能仍是一个十分新的领域,技术尚待探索,相关标的也体量较小。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30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其中2/3即瞄准钠离子电池、钒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以新设子公司或直接收购现有公司的方式,更快获取入场券。
据媒体统计,2022年储能行业有上百家相关公司成立,注册金额高达423亿元,其中有43家储能技术服务新公司、54家电池新公司和7家抽水蓄能等。另外,截止去年11月,A股储能板块相关上市公司共计294家,涉钠离子电池的高达44家。
跨界者不乏教育、互联网、家电、食品等各行业龙头公司。例如,2022年5月,美的集团宣布通过“定增+委托表决权”的方式,拿下科陆电子的控制权。后者是国内领先的能源领域综合服务商,也是国内较早进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企业之一。
市场预测认为,未来还有一大批工商业光伏及户用电站厂商、组件供应商及逆变器厂家等将加速资本化。不过主要产业机会或将留给正泰、中来、天合等分布式电站企业。
最佳融资窗口
从经营层面,2023年挑战与机遇并存,融资需求愈强。
例如,随着隆基中环调价落地,价格战初现苗头,其余硅片企业很快感受到了压力。当硅料价格快速下跌,头部厂商能靠丰厚资本与更强融资能力抗住短期盈利,而对于一些成本较高的二三线厂商,则需要承受更大的亏损风险,行业洗牌将加速。
另外,在去年的投融资热潮中,孕育出2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包括9家企业动力电池产业链研发企业,4家新能源汽车研发公司,以及3家储能领域的公司,背后投资机构的推出需求强烈。
据2022年不完全统计,国内一级市场新能源行业共计发生285起投融资事件,融资规模达到1077.73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达到3.78亿元,高于2021年的3.6亿元,以及2020年的1.3亿元。
从市场环境来看,光伏企业IPO热潮仍存余温。
据统计,2020年以来,共有62家光伏企业发起IPO申请。其中,40家企业已成功上市,3家企业中/终止上市,19家企业冲刺IPO进行时。仅2022年提起IPO申请的企业有24家,加上还在上市进程中的3家企业, 27家光伏企业累计募资超1200亿元。
年内8家IPO光伏企业中,有3家前十大股东中机构席位占比过半,分别是海泰新能、快可电子和晶科能源,机构合计持股比例分别约13.47%、15.62%、和19.24%,涉及机构包括广发基金、中信建投、大成基金、国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
与此同时,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想趁着市场还不“拥挤”,抓紧启动融资工具。例如,天合光能、隆基绿能等光伏组件巨头,均向银行申请了千亿授信额度。
2022年,有9家上市光伏企业实施了定增,合计募资约314.84亿元。其中最受关注的大全能源110亿元定增,参与者包括华建国际、泰康资产、信达资本、富森美、华夏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南京州博方维、瑞银集团、深创投、财通基金、人寿资产,诺德基金、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太保资产、国泰君安、南方基金、东方阿尔法、瑞华控股等。
展望后市,分析观点指出,锂电池产业链成熟,市场集中度高,头部标的多数已上市,可投资空间较小。而钠离子等储能技术在安全性、经济性以及产品参数上有不同程度提升,相关标的仍有很多等待上市,可以重点关注。
新能源概念股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医疗新基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L3级智能驾驶、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硅SIC、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工业母机、海风柔直高压、新能源车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PET铝箔、PET铜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乡村振兴、锂矿、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抗原检测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