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情况】
发展历史:蔚蓝锂芯的前身是澳洋顺昌,2020年更名。澳洋顺昌02年成立,03年下半年开始投产,公司现在的实控人陈锴就是澳洋顺昌实际的创始人。08年实现上市,当时上市的板块就是现在三个业务板块之一的金属材料、金属物流板块。2011投资了LED的外延片和芯片的新业务,同年实控人陈锴个人收购了江苏天鹏电源,天鹏电源06年成立,主要经营动力工具和吸尘器这两个赛道的锂电池。16年和19年分两次把天鹏电源的资产并入上市公司,并入的原因主要是看到赛道需求的快速增长,纯民营的天鹏电源不太能把握住赛道快速增长的风口机会,所以当时天鹏电源要解决财务支出能力问题,有两种方法,要么是IPO,要么是并入上市公司。由于前些年上市的不确定性较高,所以选择分两次并入上市公司。并入上市公司后,公司制定的战略是优化客户结构,做中高端的产品,所以当时不管是设备选型还是技术储备、客户群的扩展,都是围绕着这一战略进行的。经过3-4年的发展,天鹏电源陆陆续续进入了工具类的国际客户,进入顺序依次是百得、博世、TTI、牧田。天鹏电源目前是全球第三家同时供应四大客户的供应商(其他两家是三星、LG),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供应四大客户的厂商。
三大业务:1)主要利润贡献来自电池板块,贡献80%-90%的利润;2)金属物流板块业绩比较稳定,能够常年保持6%-7%的净利率,处于行业平均净利率的三倍水平,复合增速接近两位数;3)LED外延片和芯片从18年开始做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尽管在20年与21年的利润贡献还不明显,但内核利润增长较快,22年也能为公司贡献一部分利润,相对于电池板块的绝对数来说,LED业务利润相对较少,但从增长率来看是快速增长。
未来规划:战略产业仍然是锂电池,LED和金属材料业务有剥离的想法。LED已经启动拆分IPO的规划,用21-23的财报在24年报材料,拆分的目的是为了退出这个赛道拓展更好的路径,另外退出赛道也会有更好的收益。金属材料板块,公司20年转了10%股份给金属材料的管理层,今年大概率可能还会转10%的股份给金属材料的管理层,如果将来出现恰当的受让方,不排除会把这部分业务剥离。
【Q&A】
行业相关
Q:目前下游行业供需情况?
分两个层面来看供需关系,从行业层面来看供应不是很紧张;另一个维度看,中高端电池的供应,特别是高端客户像四大品牌工具,他们的需求供应存在不足。
Q:对未来下游需求的展望?
市场规模:2025年工具的需求将近50亿颗,电踏车大概18亿颗,吸尘器大概14亿颗左右。这些都是增速较快的赛道,复合增长率应该都会超过20%,也是圆柱电芯使用量比较清晰的、比较大的赛道。需求的快速增长背后是信息化时代的带动,要实现万物互联,体现在工具、吸尘器、其他家电上就是无绳化。还有一些其他新兴应用,比如医疗、智能家居、AGV、机器人,从逻辑上来说一定会被催生出来且快速增长,但不像工具、吸尘器、电踏车这三个赛道对未来预测的比较清晰。
Q:对未来行业格局的判断
每家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会恢复到4-5家供应商的状态,以前中国电芯还没能进入的时候,是日本两家、韩国两家在供应,将来可能是中日韩4-5家。因为从客户角度来说,管理供应商有额外成本,而且供应商越多,风险系数越大。
Q:电动工具电池厂商国产替代推进很快,未来如果主供都变成国产厂商,怎么看待行业利润率的情况?
主供都变成国产厂商应该不会出现。市场上TTI专家纪要大部分都是TTI东莞工厂的专家,TTI东莞工厂并不能代表中高端,是低端和中端,高端产品(Milwaukee)的专家没有怎么出来交流过;我认为东莞工厂的专家对于博世、牧田Makita、百得Dewalt等中高端的理解是不足的,天鹏电源供应百得的超过2/3是供应Dewalt品牌。
Q:每一种不同型号的电动工具只有一个供应商,还是说提好要求后,一供、二供、三供都可以提供,在这款工具上共用?
基本上以产品来分,如果一款产品用的是A供应商,那还会沿用A供应商。如果生产出新的工具产品,可以选择新的供应商。
Q:动力电池厂商是否会降维竞争?
并不是降维而恰恰相反,圆柱形电池特别是做倍率的,比动力电池难做。动力电池最近几年才成熟,圆柱电池已经二十几年的历史,ATL、CATL、比亚迪都做过圆柱电池但后来不做了,有其战略选择的考虑,也有电池难度的原因。技术难度排序,倍率型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所以不存在降维,反而是切入有技术门槛,也有客户验证门槛。
Q:高倍率电池相对来说比较难做,是材料端的配方问题还是工艺上的问题?
这两点都存在问题,第一是研发的问题,研发决定了配方,研发本身有差异化,国内的ATL研发体系比较好,比亚迪的工程能力比较强。举个例子,DOE研发方法不是很先进的研发方式,比较先进的是通过对基本材料、电化学工艺的理解直接验证。第二,工艺、设备、OP管理都决定了难度系数,圆柱电池的效率是最高的,但也有AB面,A面是有比较高的产出,B面是一致性、可靠性不好的话,良率是很大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工艺问题,也有研发问题,还有管理水准的问题,底层看还跟公司的基因相关。
公司情况
Q:21年投的二厂二期四条线目前的产能利用率?淮安一期的建设进度?
二厂二期现在大概能达到二厂一期9成左右的利用率或者说量产的效率,有进一步的空间,但基本符合达产的状态。淮安一期基本上按照原有的规划在推进,投产的日期还是在9月份。
Q:公司未来产品结构上的规划?
22年产品结构上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21700今年会出货2000-3000万颗,这块21年是没有营收的,当时是生产了几十万颗送样,23年21700出货量会提升到1-2亿颗;二是18650的2.5大倍率22年的订单中有1亿颗的出货需求,这块21年的出货量也比较小,大约200万颗。但产品升级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个季度的,21700等到四季度才会出货,因为前三季度18650的规格不够,公司会把产线切到18650,等第三工厂一期投产之后,再切回到21700,所以21700在四季度才会出货。18650的2.5大倍率的产品也不是均态分布,因为四季度第三工厂一期才开始投产,所以四季度的出货量会比前面的一二三季度有明显增长。
Q:公司今年的订单情况
公司今年的订单不仅是满产满销,而且大概还有2亿颗的缺口。公司重点布局的主要是三个赛道:工具、吸尘器、电踏车。1)天鹏电源成立以来一直深耕工具和吸尘器赛道,因为近两年工具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所以公司战略优先保工具,能够给到吸尘器的资源不多。2)今年能够给到吸尘器的资源大约也就6000万颗,公司的商业策略是尽量保证在所有吸尘器品牌的供应链里面都参与(除了戴森之外其他品牌都有供应),但不是最主力的供应商,主要是公司的产能和现有的战略所决定的。3)电踏车也是同样,由于公司的产能和战略,在2021、2022年都不会给公司的收入利润带来太多贡献,需要等到23年。
Q:供给端近几年行业同业产能都扩张很快,公司是否会有压力?
总的供给供应格局没那么紧张,紧张的是中高端产品,特别是高端客户的中高端产品,真正能供应的不多。四大客户验证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牧田我们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才进入其供应链(我们对进入供应链的定义是真正稳定供应),TTI用了两年时间。
扩产要回答三个问题:财务支出能力、驾驭产能的能力(良率、产品一致性可靠性、成本等)、消化产能的能力,从这几个角度来说,我们对现在扩出来的产能没那么紧张,产能扩张对低端需求会有冲击,但对中高端的需求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
Q:客户验证周期?
TTI验证周期是两年,有230-240项的验证要求,其严格程度还不是最高的,博世、牧田的验证周期还要更长,验证标准还要更严苛。天鹏电源的客户结构中,第一梯队是博世和牧田,第二梯队是百得,第三梯队是TTI,尽管TTI在天鹏电源的出货占比排第二,但梯队是第三。
Q:未来如何扩展电踏车领域,目前是否有一些出货?
21年公司电踏车出货约1000万只左右,是用现有产品做的相对来说低端的电踏车,主要给到了一些派克工厂。22年公司的产能是不足的,出货要到23年才能体现,定位依旧是做中高端,公司会把2.9、3.2、3.5的电池作为主力产品,主要供应给禧玛诺、博世这样的系统集成商,电踏车不像工具直接给到终端的产品厂商,而是给到系统集成商和规模比较大的终端产品比较依赖的派克工厂,是不同的销售策略。明年的21700产品的1-2亿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给到电踏车的,公司希望电踏车在23年能达到10%的市占率。
Q:电踏车领域目前的锂电池供应厂商?
电踏车分低端、中端和高端,低端电池国内有很多同业在供应,中高端尤其是高端电池主要是日韩厂商在供应。21规格的产品未来会在中高端产品占较高比重,未来我们希望天鹏电源在电踏车赛道能够像在工具赛道一样快速成长,也能比较高效地切入中高端产品。
Q:现在下游的工具增速已经放缓,为什么公司的增速还是很快?
首先,中高端产能的供应是不足的。现在因为材料涨价,美国退出QE(疫情下美国政府提供补助后,一些收入水平低的人换了一些工具)、全球货币收缩等影响,一些低端需求是有萎缩的。但是中高端是中产阶级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使用,中端工具产品价格在300-400美元,这部分需求不会因为美国政府不发钱就改变使用习惯。
其次,公司在统计公司工具需求的时候是把园林工具合并进工具统计的,园林工具的无绳化渗透率大概刚过20%,远低于传统电动工具。园林工具普遍的电池使用量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传统意义上的电动工具平均使用电池量约6-8颗,园林工具的电池使用量平均约20颗。这部分也会支撑公司电动工具比较快速的复合增长。
Q:公司在中高端领域发展较快,如果市场份额继续扩张,是不是需要往中低端去发展?
30%的市占率目标中绝大多数还是中高端。行业是倒金字塔型结构,四大客户占60%的需求,其中中高端比重很高,所以公司现有和扩产的产能大部分还是在中高端产品,公司的竞争还是在中高端同业的竞争,跟其他的国内厂商不会进行面对面的竞争。与国际同行的竞争,是大家按照自己的产能规划和战略定位,相对比较平和地竞争。天鹏电源现在推出的成熟的主打产品,如果用十项功能指标来评价,其中七到八项是优于三星的;当然三星在创新型产品研发上面要领先国产电芯三五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Q:对于电动工具厂商来讲,公司的电池是否越来越标准?
工具分为三类:通用级、专业级、工业级,国内电芯厂能供应到工业级的还比较少,更多供应的是通用级(DIY级),通用级占26%左右的需求,是能实现模组化和通用的;专业级用在工厂等场景,作为生产资料出现,也能实现通用;但工业级不太能实现通用。
通用本身并不是压缩需求,就像现在有的家用工具一台都配两个电池包,一块用,一块充。是否能通用要看电池的性能指标是否能达到产品的设计要求,如TTI有款电池60度高温下连续工作30天,使用通用级的电池来应用,动力是不够的。很多高端品牌有差异化的电池性能要求,无法通用。
Q:电踏车供给集成商等,需求的电池是不是比电动工具更通用一些?
他们更多的差异化需求体现在容量上,因为功能是通勤,所以会希望容量更大一些,续航里程更长一些,差异性和工具比的话要弱一些。
Q:是否可以拆分公司22年的下游需求
公司70%的订单已经签订,但是国际客户的订单里面都有保密条款,能披露的只有博世。首先,我们的工具客户数量不多,国内外共计12、13家,国际6、7家,其他为国内客户,国际客户占出货量70%,国内客户占出货量30%。博世大概8700万颗,排在第三或第四;TTI排第二。
Q:公司成本方面的压力怎么传导?
第一,客户结构决定了天鹏电源顺价的时候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公司不太担心因为涨价导致国内同行抢走我们的份额。
第二,产能效率的提升,每家厂商最终能实现的程度会有比较大差异。产能效率跟国内同业相比差异不是特别大,但对标三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个差异主要在于对设备的理解、对设备优化能力的建设,所以公司20年收购了一个做的不错的小设备公司。有些公司还要解决良率的问题,天鹏的良率已经跟三星处于同样的水准,比国内已经进入TTI的还不错的厂商可能还要高出十几个点。
第三,产品结构升级,这也与客户结构相关,好的客户结构才能提出更多差异化的产品需求。如果按照2.5大倍率和21700的量折算到出货中,每颗大概能够增加0.1-0.2元的利润额。
Q:公司锂电研发团队是一直下设在天鹏?
是的。圆柱电池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很难分清楚技术路线、研发团队的渊源和背景是哪里的,如果一定要说,可能都是从松下出来的,中国渊源比较深的可能是十八所。三星在研究上的投入多,国内同业多是在产品开发的层面,而且开发的更多是用DOE方法,当客户对电池的性能要求发生变化,又需要低效能地研究配方出来。上市公司主要做文化输出、战略制定、干部管理、风控法务等,经营目标的落地、研发都还是在各自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