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赛道 / 精彩收藏 / 芯片半导体 · 2022年11月9日 0

隆基HPBC产品(Hi-MO6)到底如何

·海涵说2022

统计了现有市面上所有主流组件企业产品,昨天隆基的数据发布,最后一块拼图也完整了。一些主要的参数我会进行说明,大横表放出,所有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先放四张图表:

(市场主流尺寸单玻组件参数表)

(市场主流尺寸双玻组件参数表)

(超高功率单玻组件参数表)

(超高功率双玻组件参数表)

这四张表就是这半个月主要的工作成果,后面所有的说明,首先依托这几张表格来展开,在讲到具体参数的时候,我会补充资料进行说明。

参数表编制方法说明:

1. 根据2022H1,全球组件出货排名,选取了晶科、天合、隆基、晶澳、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等组件企业,再加上新进入组件的通威,今年以来中标量大增的一道新能源,HJT路线的华晟,金刚光伏、爱康等企业的组件产品。所有参数全部取材于公司官网——产品分类——可供下载的官方组件规格说明书。下载截止日期为221102,所有文中涉及的规格书,我统一打包放入网盘,链接在文章最后。

2. 有新电池也计划有组件,或者有组件出货,但是官网没有官方组件说明书的企业,没有进入统计列表,比如环晟,宝馨。

3. 组件所采用的电池类型,如果有新型电池的,如IBC、HJT、TOPCON的,就采用新电池,比如晶科、隆基、通威等;如果没有新电池的,就采用PERC组件的数据,比如晶澳、天合等;宣称有新电池,但是组件说明书没有新电池的,比如东方日升等,采用PERC组件的数据。

4. 相近组件功率范围的组件,编入一张表格,如现在主流540瓦以上组件,182mm72片版型和210mm55片版型,根据单双玻区别编入一张表格,超大尺寸组件,如182mm78片版型和210mm60片及66片版型,根据单双玻区别编入一张表格。

5. 因为组件出货主要企业为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出货数量较低,所以表格中并未统计国外厂家。

6. 纯电池厂,没有组件的,没有录入电池数据,这个后面专门说。

7. 部分特殊的组件类型,如薄膜,叠瓦,叠层,钙钛矿组件未统计。

8. 小硅片,小面积尺寸,如158硅片,166硅片的54片版型组件,已经不是主流尺寸,未统计。

9. 官方产品说明书中,某一个版型或组件类型,没有相关产品的,未统计,比如182,72片单玻组件中,基本没有HJT厂家推出相关产品,就不参与统计。

10. 组件排序,按照组件平均功率等级从高至低进行排序,表中用不同颜色区分了不同技术路线的电池

11. 表格中所涉及的电池效率,一般来源于公司对外交流纪要,最新一期半年报等,如果找不到公司电池的相关数据,则根据《2021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中相对应的电池平均效率计算。

参数表的相关问题说明:

组件规格说明书有什么用?

组件规格说明书是公司出货组件的公开参数,如果某公司某种产品,没有组件说明书,说明此产品并未大量出货,或者只是针对定向客户定向的出货,并没有大规模公开发售。组件规格说明书里的内容,是要写入组件企业与电站运营商采购合同,比如组件功率,质保年限,功率衰减,温度系数等,是一家最权威的产品规格。统一按照官方的组件规格说明,所有产品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对比。针对的已经量产,形成规格,可以直接出货的产品,屏蔽了PPT产品。

换句话说,不管在资本市场吹得有多厉害,组件的规格说明书,就是该公司产品的接近真实的水平。没有组件规格说明书,就说明其组件并未大规模出货,或者已出货但仅仅针对特定客户。

新技术不是都是看电池么?为什么要看组件?

光伏产业链,最终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组件去呈现的,不管你说你的硅料成本多低,参数多好,硅片有多先进,电池效率多高,都没有办法独立发电,需要经过一道道工序,成为组件才能最终到电站的手里,装机发电,光伏所有的技术创新,最终的出口都是组件,任何一个光伏技术有多牛,最终都是体现在组件的参数上,无论是一体化企业,还是专业做电池的企业,他技术厉害与否最终都是体现在组件上的,而在组件这里最重要的参数就是组件的功率,功率决定组件的发电量,是最直观的量化数据,组价本身的售价也以此为标准。对于一体化企业来说,上游环节的所有技术水平,最后最主要的体现指标就是组件功率,即使是专业化的电池企业,衡量电池的标准也是组件厂买了他们的电池,在封装技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能做出什么功率的组件。

一般都说电池效率有多高,为什么表格里主要列的是组件效率,同一家公司的两个数据为什么不一样?

电池效率不等于组件效率,电池封装成组件的过程中,因为玻璃,胶膜通透性,封装工艺水平,热损耗等,电池的转换效率没办法完全在组件中体现出来,会有一定的封装损失,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CTM,看电池效率的好坏,一定要结合CTM值的高低去看,一切不谈CTM而谈电池效率的行为,都是耍流氓。一切不谈CTM而谈电池效率的行为,都是耍流氓。一切不谈CTM而谈电池效率的行为,都是耍流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计算某一个组件产品CTM的方式为:组件输出功率/电池片功率总和,这里举个例子进行计算,一片电池转换效率为23.5%的182尺寸的电池为7.78瓦,一块组件共计72片电池,其理论功率总和就是7.78*72=560瓦(四舍五入后),而这块组件在组件产品规格书中,实际功率为535瓦,那么该组件产品的CTM值就是535/560=95.5%

CTM值越高表示组件封装功率损失的程度越小。CTM值越低,其电池效率在封装成组件后,损失就越大,如果是专业电池厂卖电池,其电池做成的组件的输出功率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要求,遭到客户的投诉及索赔,最终造成经济的损失。

CTM到底有什么意义?

CTM的意义在两个地方体现,第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封装损失的存在,一体化厂家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尽量减少封装损失,从而在电池片效率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提升组件的功率,比如刚才举例的那块182组件,当他的CTM提高的97%以后,同样的电池片,做出来的组件功率就会变成543瓦,组件都是按瓦卖钱的,通过提高CTM,减少封装损失就,按照近期1.9元一瓦的组件价格,每一块组件就可以多卖(543-535)*1.9=15.2元。

第二个方面,因为CTM的存在,组件厂在采购电池厂的电池的时候,就有了标准,电池本身也是按瓦来卖的,如果说一家做182的电池厂,说我的电池片,转换效率是24%,一片是7.95瓦,现在电池卖1.34元一瓦,我卖你一片,你付7.95*1.34=10.65元吧,组件厂拿来电池一测,好家伙,你这电池我做成组件,CTM巨低,只有90%,7.15瓦,给你7.15*1.34=9.5元,您老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我也在表格里给出了每家组件的主力功率CTM,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不要迷信电池效率,电池效率不光是电池效率自己的事情,还和成本,CTM、生产工艺难易程度,稳定性,产品良率等密切相关,抛开一切限制因素,光说我电池效率做了多高,都是不合理的。不说CTM的电池效率,不考虑组件的功率情况,只要敢想敢说,27%的电池效率,29%的电池效率,那都是随口就能来的。

组件厂买电池厂的电池,也不是冤大头,你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不是说电池厂喊效率多少,组件厂就按照多少去买,都是要规定CTM范围的,我最终组件是22%的效率,我就付你相对应的电池钱,你拿给我我一块效率27%的电池,我也只会按照22%组件的瓦数去付钱。

即使电池效率并没有特别高,但如果企业能把封装损失降低,提升CTM,也是可以让组件功率逐渐进步的。

仔细看看各家一体化企业的官方网站,因为他们电池不外售,官网都是不去过多宣传电池效率的,重点推的都是组件功率。组件厂给人质保也是质保组件功率,从来没有保证说我电池效率要到多少的。而专业电池厂,他们的电池在实际对外销售过程中,也是会考虑CTM值的,并不是说我电池达到多少效率我就卖多少效率。这里以通威的电池为例:根据通威22年H1报告中的描述:其topcon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4.7%

而其官网外售topcon18bb电池片的效率为23.3-24.4%,这中间的差值,就是电池片在外售时,考虑了CTM的结果

组件的功率应该怎样看?

任何一家组件企业,其某一个固定型号的组件功率,都是一个范围,这里以晶科topcon产品的功率表为例。晶科topcon182mm72片双面这个组件产品,就是该产品系列功率范围为560瓦到580瓦,在电池片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电池片并不都是完全一致的转换效率,有的电池片转换效率低,有的电池片转换效率高,高的电池片挑出来,放到一起做出来的组件就是最高功率的,低的挑出来放到一起做的组件就是最低功率的,而最靠近中间的,功率最均衡的电池片,做出来的组件,就是该产品的主力功率段,平均值的产品出的量一般是最多的。

绝大多数企业在官网的宣传中,都是说我组件最高功率已经达到XXX瓦以上,在实际出货中,他卖出的产品其实是中间这一档最多的,中间这一档就是他的主力功率段。晶科这款产品功率范围为560-580,根据晶科2022Q3业绩交流中的回答,目前主力版型功率565-570W,正好就是中间值。

看一张组件功率表,看一个企业电池-组件的真实水平,要看主力功率范围,也就是平均功率,而不是盯着最高功率。我在表格中也列出了每个组件产品的主力功率(表格中叫平均功率等级),整个表格的排序,也是以这一项为基准进行排序,在基本接近的组件面积大小下,主力功率才是产品技术水平的体现,才是评价产品强弱的标志。

表格中哪些数据比较重要?应该怎么看?

表格中最重要的几项数据我都标了颜色:

功率等级范围:一般的组件产品都是5档,每5瓦一个档,所以一般说一个组件功率高出另一个组件功率一个档,就是说功率高出5瓦。有些产品是6个档,最多的产品是8个档,组件档位越多,说明其电池片功率分布离散度越高,即电池技术相对不稳定,做出来的电池功率在漂移,一般造成档位过多,电池功率漂移过大的原因,如果是成熟技术,就说明企业自身的工艺控制能力较弱,如果是新技术,就说明产能还在爬坡,融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爬坡和工艺改进后,有可能会缩小电池功率的离散度。相当于一些学生考试,每次基本在90分左右,相对稳定,而另一些学生,有时考60分,有时考95分。

组件效率:因为CTM的存在,所以组件的效率是最能体现产品和企业技术力的,而不是电池效率,能看到现在PERC电池的效率基本在23.4-23.7%左右,PERC组件效率普遍在21%左右,分清楚你说的到底是电池效率还是组件效率。比较一个组件产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组件功率以及其所对应的组件转化效率,组件效率说明书中都会标明。

平均功率与平均组件效率:就是该款产品的主力功率段,是主要出货的产品功率段,也是电池组件产品技术力的直观表现。

标称电池效率:资本市场喜欢拿这一项当做企业技术实力的标志,但这一项不能单独看,必须要和其他很多参数一起看,比如生产成本,良率,工艺复杂程度,CTM等,单纯说电池效率达到多高多高,往往都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喜好,但不加限定的电池效率,想吹多高都可以。

标称电池理论功率总和:单片电池片功率计算方式为 Pm(电池片的峰值功率)=A(电池片面积)×Pin(单位面积的入射光功率)x η(电池转化效率)其中:Pin=1KW/㎡=1000mW/cm²。这个我做了一张速算表,直接对着查就行

CTM :表格中的计算方式为 组件实际功率/该组件电池标称功率总和,总之记住,电池效率接近的情况下,这数字高了好。

组件尺寸:182mm72片组件,标准尺寸为2278mm*1134mm,组件表面积为2.58㎡,210mm55片组件,标准尺寸为2384*1096*35mm,组件表面积为2.61㎡,因为表面积较大,可吸收光较多,所以相近功率范围组件,210组件天生比182组件功率高5-10瓦左右。

超大组件:超大组件也称超高功率组件,一般组件版型为182mm78片组件,或者210mm60片组件,部分厂家还有210mm66片组件,功率普遍在600瓦以上,但这个功率,并不是因为电池片效率提升带来的功率提升,而是单纯的组件表面积扩大,超大组件表面积一般超过2.6㎡,重量高于33kg,在组件整体出货中占比较低,且分解开的电池参数和主力面积段相差不大。

后附电池功率速查表,单位是瓦,假如一片182电池,电池转换效率为24%,其单片电池功率即为7.95瓦,后面是其不同版型的理论总功率

隆基的新品,Hi-MO6到底怎么样

所有准备工作做完,我们来对照表格,直观地看看隆基新产品的数据

1. 隆基一直就没做182mm78片版型,所以后两张表里没有其对应的产品。

2. HPBC本身就是针对分布式市场的产品,BC电池适合单面场景,所以双玻产品并不是HPBC主要的发力对象,真正对标其他双玻组件的产品,应该是隆基明年即将投产的地面电站电池路线,届时地面电站的产品参数推出,才能更好的和其他双玻组件对比优劣,本来就没预计HPBC有双玻产品,隆基推出了相应的版型,并且组件功率与晶科TOPCON在一个等级,因为产线刚投产,还在爬坡,功率范围是7个档,最高功率与晶科一致,最低功率比晶科低两个档,所以主力功率段低一个档,在统计当中略为吃亏。随着工艺爬坡的完成,电池的离散度变小,功率范围也会逐渐收缩,主力功率段会逐步上移。HPBC做双面,本身就等同于饭店吃饭没点菜,老板多送一个糖醋小排,本来就没点突然多个菜,还要什么佛跳墙?

3. 接下来看单玻组件,这才是HPBC的主战场,单玻方面,隆基一共推出了探索家和科学家两个产品线,探索家是标准产品,科学家是高端产品,按照资本市场互相比较的惯例,比参数都拿最高的出来对比,如果按照行业的比较法,其实根本不需要去比较探索家,直接上科学家才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但我们还是来看看探索家产品,最高功率与晶科TOPCON一致,最低功率低1个档,组件效率,CTM一致,两者基本在同一水平。最低功率达到了隆基自己的PREC单玻组件最高的功率等级560瓦,主力功率比目前的PERC组件平均功率540-545瓦提高了30-35瓦,组件平均转化效率提高了1%。

功率等级580-600瓦:在不加大组件面积的情况,不增加电池片数量,组件重量不超过33kg,组件表面积不超过2.6㎡的前提下,这种组件是唯一一个最高功率能够到达600瓦的组件产品。

主力功率等级:590瓦,超过晶科topcon575瓦组件15瓦,3个档位。超过现有PERC组件45-50瓦,9-10个档位

平均组件效率:22.8%,市面上所有组件产品中,唯一一个平均组件效率接近23%的产品,如果按照600瓦最高档计算,其组件效率是唯一一家超过23%的,22.8%也比PERC组件的21%提升了1.8%,比topcon提升了0.5%。CTM:97.84%,高CTM值,尽量减小了封装过程中电池功率的损失,所以即使电池效率25.3%,并没有达到26%,其组件功率也表现的足够优秀。

4. 顺带着再提一嘴,都在说PERC电池已经接近其理论上限的极限,但我们看看PERC组件的功率,单玻组件,只有隆基最高功率达到560瓦,主力功率550瓦,双玻组件,只有隆基最高功率555瓦,主力功率545瓦,比行业其他PERC高5瓦左右,平均组件效率达到了21.3%,即使在PERC已经接近极限的时候,大家差距都很小的时候,还是只有隆基的PERC组件数据最高。

5. 这还只是简单看了产品的参数规格,隆基这次一共推出了四个组件系列,探索家,科学家,极智家,艺术家,分别对应标准版,高配版,注重安全性能和智能控制的特供版,个性化定制版,把一个标准工业产品,做成了类似手机,汽车这样的消费品,给客户更多,更细,更具体,更符合不同客户特殊要求的选择,在硬核产品数据的托底下,这才是正常发布会让人感觉最出乎意料的地方,为标准工业制品,赋予消费品的属性。

6. 前面说了,所有不谈CTM谈电池效率的,都是耍流氓,同理,所有不谈生产成本谈组件效率的,也是耍流氓,电池片并不是说效率越高就一定越好,因为要考虑工艺是否方面量产,良率是否能够达标,溢价是否充分,成本是否足够的低,最终的量产产品,就是要在各方面要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其他要素可控,成本尽量低的情况下,做到最高的效率才是有意义的。一个产品的好坏,不是看这个产品表面的参数有多惊为天人,而是看这个产品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提升。表格中无法统计到每家产品的成本,但在产品面世后,有一到两个季度,所有这些都会在企业的财报中有所体现。隆基没有给出具体的成本明细,但发布会当天的投资者机构交流中,他们透露了明确的目标。相关内容我放到文后。

结语

在单晶快速发力,行业度过了第一个技术发展大平台后,光伏技术的进步提升是非常缓慢的,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研发,工艺,多少人的辛苦努力才能把电池提升0.5%的效率,PERC时代的电池,就是全体厂家努力一年提升0.3-0.5%的效率,即使现在任何一项新技术,都难以复制单晶替代多晶的进步速度。行业每一点突破,都凝聚着光伏产业人的心血,仅HPBC电池,隆基从2018年开始研发,自己研发设备,自己研发材料,总计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了4年时间才进行量产。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工业母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激光雷达、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IGBT芯片、碳化硅、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海风柔直高压、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电池铝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