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概念股
一、投资观点:政策迎拐点,低估值待修复
通过对 2020年以来银行股走势复盘能够发现,疫情和地产调控因素的影响成为持续压制银行板块估值的因素,期间银行股 整体跑输大盘且鲜有出现有正向超额收益的行情。展望 2023年,我们在政策端正看到更多积极因素的出现,地产与防疫政 策的持续调整优化将极大缓解市场对于板块的担忧情绪,成为助推银行上行的催化剂。
从基本面来看,规模增长在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将保持平稳,我们预计 23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分别为 22.5-23.8 万亿元、35.2-36.5 万亿元(对应余额增速区间 10.5%-11.1%、10.1%-10.5%),推动上市银行规模增速保持在 10%-11%。息差方面,随着 1 季度重定价压力消退以及存款报价机制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行业息差全年收窄 8-10BP,节奏上有望在 2 季度后逐步企稳。资产质量方面,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大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叠加行业整体不良包袱在过去 3-4 年中化解相对充分,资产质量表现有望保持稳健,信用成本延续改善。综合来看,考虑到政策面到经营层面改善传导存 在时滞,我们判断行业盈利表现先抑后扬,预计上市银行全年盈利增速 7.0%,保持稳健。
目前板块对应静态PB 仅 0.52x,估值隐含不良率超 15%,同时机构与北上资金持仓均处于历史低位,悲观预期充分,积极 看好银行板块估值修复机会。
1.1、板块三年复盘:疫情和地产风险为重要风向标,积极关注政策变化
行情复盘:板块跑输市场,疫情和地产因素压制银行估值。我们复盘了新冠疫情爆发三年以来银行板块的走势,截至 22 年 10 月末,过去近三年时间银行板块下跌 19 个百分点,跑输 沪深 300 指数 4 个百分点,跑输创业板指 37 个百分点,结合经济、政策、基本面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我们认为疫情和地产 调控是导致银行板块跑输市场的主要因素。
阶段性超额收益来自疫情及地产预期的边际改善,但可持续性较差。具体来看,疫情近三年时间银行股也阶段性取得过超额 收益,但我们通过复盘分析认为主要源自对疫情和地产政策预期的边际修复,但幅度和持续性均较差:第 1 轮(20 年 10 月 9 日-20 年 11 月 26 日)源自疫情改善和由此引发的银行让利预期的缓解,第 2 轮(21 年 1 月 4 日-21 年 3 月 16 日)和第3 轮(22 年 1 月 4 日-22 年 2 月 11 日)均发生在 21 和 22 年初,为疫情复苏带动下估值修复逻辑的演绎,第 4 轮(22 年 3 月 15 日-22 年 4 月 6 日)主要受到 22 年 3 月监管释放强维稳信号下地产风险预期修复的推动。
2020 年:疫情冲击,盈利下行。年初国内外新冠疫情爆发给经济环境带来挑战,20 年 1 季度国内 GDP 同比下降 6.9%,在 疫情反复扰动背景下经济预期转弱。行业景气度向下,伴随疫情冲击对银行业收入端和资产质量的滞后影响的显现,商业银 行净利润增速于 2 季度陷入负增长,引发市场对银行基本面的担忧。板块全年表现较弱,累计下跌 2%,跑输沪深 300 指数 28 个百分点,虽然在 10-11 月业绩期因行业利润降幅收窄预期的确认出现短暂修复,但持续性和幅度比较有限。
2021 年:疫情阶段性修复,地产风险逐步暴露。伴随首波新冠疫情冲击影响消退,国内经济进入复苏阶段,银行业净利润 增速回正,板块在 1-3 月走出有绝对有相对的超额收益行情(银行板块上涨 16%,跑赢沪深 300 指数 20%),也主要得益于 年初估值修复逻辑的演绎,板块全年累计上涨 2%,跑赢沪深 300 指数 8 个百分点。但在地产调控的收紧和部分民企出险的 情况下,行业超额收益从 2 季度开始明显走弱。伴随三道红线落地施行背景下房企融资环境的收紧,2 月起以华夏幸福、恒 大为代表的违约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受此影响,虽然银行业基本面全年保持平稳,但板块表现自 3 月中旬之后进入下行通道,从 3 月 16 日至年底银行板块下跌 14%,跑输沪深 300 指数 12 个百分点。
2022 年:奥密克戎冲击,地产压力持续。2022 年奥密克戎的流行进一步增强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部分重点区域迎来疫 情空前高峰,直接导致 2 季度国内 GDP 增速的触底。基本面来看,年内 LPR 多次下调,行业收入端仍然承受较大的压力。受市场对于经济下行和地产风险持续暴露的预期影响,板块估值仍然受到压制。回顾板块全年走势,年初板块凸显出较强的 防御属性,但随后又伴随疫情形势恶化和地产风险事件的出现,板块一路走弱直至 11 月政策转向前。期间,从 2022 年 2 月 11 日至 10 月底,板块下跌 24%,跑平指数。
关注政策端积极信号:地产调控转向,需求端与融资端政策同步放松。关注房地产政策风向转变,预计促进市场对行业基本面悲观预期的化解。下半年房地产需求端、信用端政策暖风频吹: 1)需求端政策不断宽松,8 月监管首提“一城一策”,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调控自主权;为激发楼市活力,9 月央行阶段性 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根据国家统计局 70 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数据,至少有 23 个城市符合新政要求;同月央行下调首 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0.15 个百分点,随后北京、天津、武汉、南京等多地陆续跟进下调。
2)信用端加大托底力度,从 11 月 8 日“第二支箭”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到 11 月 13 日“金融 16 条”支持存量融资展期,再到 11 月 28 日证监会调整优化房地产股权融资,支持涉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以及支持有一定比例涉房业务的 企业开展股权融资,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政策组合齐发。后续伴随政策发力及疫后复苏共振下房地产宽信用预期的 不断升温。
关注政策端积极信号:疫情管控政策持续优化。关注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发挥经济修复带动行业基本面改善的积极作用。下半年疫情防控政策经历了两次优 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分别于 6 月出台第九版防控方案、11 月公布“二十条”措施,现行版本“二十条”进一步优化了 高风险人员管理、风险地区界定、核酸检测和入境管控等多项措施,提升防控科学性和精准性,我们认为防控政策的不断优 化将有助于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发挥其对经济修复带动行业基本面改善的正面作用。
1.2、基本面:修复存在时滞,全年先抑后扬
1.2.1、政策环境:下行压力仍存,关注政策端发力
宏观经济方面,受疫情与地产行业下行影响,国内经济当前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从高频景气指标来看,官方制造业 PMI 下 半年有所回落,自 22 年 6 月筑顶至 50.2%后又持续位于荣枯线以下,从分项来看,22 年 10 月仅大型企业 PMI 超过 50%,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企业持续低迷,其中小型企业PMI 已连续 18 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经营依旧承受较大压力。消费和 投资需求仍未走出下行通道,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6%(当月同比下降0.5%,增速环比放缓3.0个百分点),1-10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较前 9 个月回落 0.1 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方面,考虑到疫情和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展望 23年我们预计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中偏松基调,整体流动性环 境保持充裕。22 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宽松基调,监管表态主要围绕“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保持货 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总量上持续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价格上表示“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根据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较二季度删去了“发挥好货 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表述,下一阶段总基调延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等 提法。
22 年以来稳经济政策发力,全年累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0.50 个百分点、1 年期 LPR 报价 15BP、5 年期 LPR 报价 35BP。为维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近期央行决定于 2022 年 12 月 5 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25 个百分点,结合监管表 态下一阶段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持续释放 LPR 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 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我们预计后续LPR 下调仍有空间,总量流动性有望继续保持充裕。
1.2.2、量:预计23年行业规模增速保持平稳,关注居民端需求修复
信贷投放方面,前 10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18.70 万亿元,同比多增 1.15 万亿元,略好于去年同期,结合新增信贷结构能够看 到,今年企业端信贷需求强势是最主要的支撑因素,其中:企业短贷和票据占比均较往年更高,同比分别多增 2.08 万亿元、1.76 万亿元,而受到疫情和地产影响今年居民贷款投放相对疲弱,同比少增 3.42 万亿元。
社融方面,10 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 10.3%,相比上月高点下滑 0.3 个百分点,22 年前 10 月社融增量 28.70 万亿元,同 比多增 2.31 万亿元,从结构来看表内信贷仍然构成支撑,1-10 月新增 18.32 万亿元,同比多增 7265 亿元,在经济下行压 力加大背景下企业直接融资表现偏弱,同比少增 1645 亿元,伴随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表外融资压降节奏放缓,同比少减 1.36 万亿元,带动投资、稳经济政策发力下政府债发行较去年同期更为积极,同比多增 1.16 万亿元。
展望 23 年,我们认为居民端需求将迎来改善,信贷结构的优化同时有助于带动银行票据冲量动力的减弱,预计总量保持平 稳增长,保守估计来看,考虑到 23 年地产销售的不确定性可能继续导致居民端按揭贷增长承压。社融方面,表内信贷仍是最主要的支撑因素,我们预计经济改善背景下流动性不会过于宽松,同时伴随企业经营环境修复直 接融资表现有望增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存量压降任务大部分完成,非标融资压降节奏放缓仍将延续。综合来看,我们预计 22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 21.3万亿元、33.4万亿元(对应余额增速 11.1%、10.6%),23年新增 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分别为 22.5-23.8 万亿元、35.2-36.5 万亿元(对应余额增速区间 10.5%-11.1%、10.1%-10.5%)。
规模方面,22 年以来在稳增长稳信用政策发力下行业整体扩表有所加快,3 季度末商业银行口径总资产同比增长 11.1% (vs+10.6%,22Q2)。展望 2023 年,在整体流动性环境保持宽松的情况下,预计行业整体的规模增速会保持稳定,预计 全年行业资产规模增长10%-11%,个体上部分区域性银行的增速受益于区域环境仍将保持快速。
1.2.3、价:负债对冲资产端下行,息差2季度以后有望企稳
2022 年以来,受持续的降息以及企业融资需求乏力的影响,行业资产端收益率持续走低,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 4.34%,对银行息差管控带来压力。不过我们也看到,央行今年以来陆续出台对于存款报价机制优化的政策引导银行存款利 率下行,9 月末行业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较 4 月机制调整前下降了 14BP 至 2.3%,红利有望持续释放。
展望 2023 年,由于 1 季度部分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迎来重定价,预计给行业上半年资产端定价及息差带来一定压力。截至 10 月,5 年期以上 LPR 较 22 年初经历三次下调(幅度达到 35BP)。我们对按揭重定价影响进行静态测算,假设有 50%的按 揭贷款在 1 月 1 日重定价,我们预计 1 季度由年初重定价带来的影响将使得净息差下行 2.61BP,对营收和净利润增速的负 面影响分别为 0.49%/1.02%。从全年来看,受资产端下行的拖累,我们判断全年行业息差降幅在 8-10BP。从节奏上看,考 虑到存款利率调降红利的释放以及国内经济的修复,我们认为行业整体息差在 2 季度后有望逐步企稳。
1.2.4、非息:关注财富管理收入修复,有望缓解营收端压力
受财富管理业务增长乏力的影响,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增长面临瓶颈,前 3 季度上市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 降 0.7%,从而拖累了营收放缓至 2.8%。展望 2023 年,考虑到在经济改善预期的支撑下,资本市场表现有望好于 22 年,从而推动财富管理和非息收入增长边际改善。
1.2.5、资产质量:重点领域改善待观察,但底线思维仍存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自 20 年疫情以来行业不良率有所攀升,至 20 年 3 季度达到 1.96%高点,后伴随风险加速出清,行业不良率逐季稳步下降,22 年 3 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环比下行 1BP 至 1.66%,为 2016 年以来最低水平。前瞻性指标 方面,伴随今年 2 季度以来风险的加速出清,3 季度关注率较年初下降 8BP 至 2.23%。同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夯实,3 季度拨备覆盖水平环比上升 2%至206%,拨贷比提升 1BP 至 3.41%。
历史数据来看,上市银行 22 上半年零售资产的不良率普遍有所抬升,具体来看按揭贷、消费贷、信用卡贷款均构成驱动因 素,潜在压力需要持续跟踪。22 年以来绝大部分上市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行业地产相关风险暴露进度仍 需要跟踪,但我们认为在政策托底下整体压力可控。综合来看,我们认为重点领域如对公房地产、零售信用类资产的风险还需持续跟踪,但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我们判断大 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预计银行的不良生成压力处于可控范围,行业资产质量表现有望保持稳健。
1.2.6、盈利表现:预计2023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7.0%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带来银行经营风险抬升,但我们认为温和的政策环境支持下银行的经营有望保持平稳。量的方面,相 关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预计上市银行资产扩张速度保持平稳,息差方面,随着 1季度重定价压力消退以及存款报价机制改革 红利持续释放,行业息差有望 2 季度后逐步企稳。资产质量方面,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大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叠加行业整体不良包袱在过去 3-4 年中化解相对充分,资产质量表现有望保持稳健,信用成本延续改善。综合来看,我们预 计 2023 年上市银行盈利增速保持在7%左右,节奏上先抑后扬,下半年优于上半年(vs6.8%,2022E)。
1.3、投资分析:政策纠偏预期改善,积极看好板块估值修复
基金持仓仍处于深度低配,悲观预期充分反映。从板块的基金持仓来看,市场对于板块的悲观预期在 22 年 2 季度充分反映,持仓比例达到近年来最低水平,下半年在稳增长发力下市场对于实体信贷需求预期边际修复,板块整体持仓小幅抬升,3季度包括偏股、股票型在内的主动管理型基金配置银行板块比例环比提升11BP至2.16%,但参照板块在沪深300的流通市值 占比来看依然深度低配14.65个百分点。北向资金在疫情以来同样减持,板块沪深股通持股规模由 19 年末的 9.65%降至 20 年末的 6.34%,后续占比虽有小幅提升但仍距疫前水平有较大差距,综合来看疫情以来资金对于板块基本面的担忧延续,悲 观预期充分显现。
政策纠偏预期改善,积极看好板块估值修复。我们认为 11 月以来政策面积极信号不断释放,防疫政策的优化与地产监管的 放松同步推进,两大压制银行股估值的因素均迎来改善。截至 2022 年 12 月 2 日,银行板块静态估值水平仅 0.52x,仍处于 历史绝对低位,根据我们测算,对应估值隐含不良率 15.6%,反映出市场对于行业资产质量的过度悲观,我们认为当前板块 安全边际充分,积极看好银行板块估值修复机会。
二、主线一:优选受益政策转向标的,关注零售银行复苏
受疫情因素以及地产调控因素的影响,银行的零售板块受到明显冲击,信贷投放受需求端拖累全面下行,22 年上半年绝大 部分上市银行零售信贷投放均不及预期,对资产收益水平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市场对于零售及地产的资产质量担忧明 显抬升,成为了压制板块估值的因素。因此,展望 2023 年,考虑到防疫政策与地产政策的调整优化以及零售业务中长期的 发展潜力,我们认为受益于政策转向的零售银行更为值得关注。
2.1、疫情与政策调控冲击银行零售与地产业务
疫情和政策调控对银行零售板块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1)首先零售信贷相对低迷,面临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疫情反复扰动下居民消费、购房及个体经营等需求的收缩,银行零 售信贷增长表现乏力,根据央行统计数据,2季度末金融机构住户贷款余额同比下降3.2%,与21年同期增长水平(YoY+28.5%)差距显著,增速虽在 3 季度有所回升,但仍然未回归至往年两位数增长水平。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上市银行上半年零售贷款 投放均未达到 21 年全年的 50%,部分银行零售信贷投放呈现负增长。
2)其次零售贷款质量压力凸显,疫情之下的经济波动导致居民收入下降、小微企业经营承压,削弱了零售客户的还款能力 和还款意愿,商业银行信用卡贷款、消费贷、经营贷、按揭贷的资产质量皆因此面临阶段性挑战,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上市银 行上半年零售不良率有所抬升,潜在生成压力仍需要持续关注。
3)零售拖累中收增长乏力,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低迷背景下财富管理收入尤其是代销基金类收入承压,导致中收出现负增长,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 0.7%。具体来看,根据已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代销基金收入均出现不 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以招行、平安为代表的零售银行代销基金收入分别同比下滑 48.3%、29.3%,成为其中收承压的主要 拖累因素。
房地产调控同样对银行地产业务带来冲击。截至 22 年 2 季度,半数以上的上市银行涉房类贷款占比超过 20%,大中型银行 的平均比重更高,可见地产业务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虽然行业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截至 2 季度末大中型银行中邮 储、招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低于 1%,但我们注意到此前地产调控政策加码所引发市场对于银行基本面的担忧仍然存在,市 场情绪对板块估值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
2.2、中长期依然看好政策转向下零售银行的改善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零售银行依然值得看好,随着疫情冲击的逐步弱化与稳增长稳地产政策的发力,零售需求端将迎来 改善。从盈利质量来看,考虑零售资产更低的风险占用、更优的资产质量以及对于非息收入的拉动能力,其对于银行整体盈 利质量的改善能够带来更大的提升作用,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重要突破口。零售贷款在定价方面更具优势,平均收益率普 遍高于对公,同时考虑披露分板块资产质量数据的上市银行,大部分银行的零售不良都明显低于对公,主要是由于零售贷款 的单户金额更低,风险也更加分散、独立。因此在考虑资产质量维度以后,实际零售业务的回报更为优异。
零售中收尤其是财富管理类收入将成为商业银行改善收入结构的重要一环。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正在逐渐转向金融资产,伴随资管新规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权益投资迎来良好氛围,公募、私募凭借领先的主动管理能力在财富管理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权益类产品发展十分迅猛。我国间接融资体系下,商业银行在居民财富管理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首先体现在渠道侧,银行线下经营网点多、渠道下沉充分,早期借助众多网点和居民主账户的优势实现客户触达,在大众市场占据先发优势,在渠道侧份额保持领先,同时银行也是财富管理市场存量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借助在大类资产配置和母行稳固的渠道优势,截至2021年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达到29万亿元,常年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
经济波动压制零售银行估值,看好疫情和地产政策转向带动下零售银行基本面改善和估值修复。个体来看,相较对公,我们 发现零售业务在个体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结合零售存贷款占比和零售业务对营收的贡献程度来看,大行中的邮储、股份行中 的招行、城商行中的长沙以及农商行的常熟均为可比同业中绝对的零售标杆。今年以来受行业整体和零售端冲击,以招行、邮储为代表的零售银行前三季度在盈利和资产质量方面均承受一定压力,但我们认为站在长期视角,零售银行的竞争优势依 然稳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也并不会因短期的波动而发生转变,长期配置价值依旧存在。
三、主线二:继续看好强α属性的优质区域性银行
展望明年,我们认为区域型银行α行情仍将持续演绎,盈利能力与成长性突出的个体依然值得市场关注。我们从盈利能力、成长性、资产质量等维度对区域性银行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建议关注宁波、江苏、成都、苏州、长沙等优质龙头。
3.1、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红利持续释放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城农商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存量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尤以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无论从 GDP 还是人均 GDP 排名均处于全国前列。在中西部地区 方面,四川省近年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十四五规划为我国未来的区域发展指明方向。我国自“十三五规划”以来陆续提出了一些国家级区域重大战略,到了“十四 五规划”我们已经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并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
3.2、关注成长性优异、多维度领跑的优质区域行
3.2.1、盈利能力
我们认为持续优于同业的盈利能力是长期跑赢市场的关键,因此将其作为筛选优质区域性银行的重要标准。我们对上市区域 性银行 ROE 进行拆解,城商行中成都、南京、杭州、江苏、宁波以及农商行中无锡、苏农、渝农商、沪农商、常熟均保持 较高的 ROE,我们发现以常熟、江苏、成都为代表,区域性银行的盈利能力仍然主要来自传统利差业务的支撑,但也有部 分银行较强的盈利能力源自其中间业务的相对优势,如南京和杭州。
净息差方面,从上半年来看城商行中江苏、贵阳、长沙以及农商行中常熟、张家港、瑞丰分别排名前三,拆解资负两端利率,我们认为其领跑地位主要是由优异的资产端议价能力所决定的,其中常熟银行净息差水平位于区域行最高,达到 3.09%,我 们认为主要源自其深耕小微和零售业务所带来的较高贷款利率及生息资产收益率。具体来看存贷两端,城商行中长沙、宁波、江苏以及农商行中常熟、张家港、瑞丰的存贷利差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常熟(6.32%)和长沙(5.99%)的贷款收益率排名最为靠前,而宁波银行基于其扎实的零售端揽储优势,存款成本率仅 1.80%,位于可比 同业最低。
3.2.2、成长性
从区域性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情况来看,我们建议关注以下两类银行: 1)业绩保持快增:城商行中有南京、宁波、江苏、杭州、成都、齐鲁,农商行中有常熟和瑞丰,以上银行从 21 年至今营收 和净利润增速均保持双位数,其中杭州、成都、江苏盈利增速排名前三,位于第一梯队,江苏和成都 2 家银行在21年和22年上半年盈利增速均超 30%,我们认为其在疫情以来行业整体经营面临挑战加大背景下仍保持强劲业绩实为可贵。2)业绩增长显著改善:22 年以来疫情反弹对经济的扰动加大,相较21年,苏州、厦门、青岛、江阴 4 家银行 22 年营收 增速反而实现进一步改善,且利润增速始终保持双位数,凸显出高成长性。
3.2.3、资产质量
静态表现:我们首先从不良率、关注率两项静态指标区分区域行个体间的存量资产质量表现,截至 22 年 2 季度末,城商行 中宁波、杭州、成都、苏州、南京、厦门 6 家银行不良+关注比例(不良率+关注率)小于 2%,处于绝对领先。其中宁波、杭州的不良+关注比例为城商行最低水平,均为 1.25%,且宁波银行不良率仅 0.77%,为上市银行内最优。农商行中无锡、江阴、常熟、紫金处于领先,其中无锡银行不良+关注比例仅1.14%,为业内最低水平。
3.2.4、再融资进程
可转债临近催化股价表现。当前江苏、成都、南京、杭州和张家港行的可转债均保持较高溢价水平,体现出良好的市场预期,根据历史经验来看转债项目获批的推进以及发行临近都有利于提振股价表现,我们建议积极关注区域性银行可转债融资进程。
四、重点企业分析
4.1、招商银行:竞争优势稳固,零售复苏支撑龙头估值修复
招行作为业内最具代表性的零售银行,我们认为后续将充分受益于疫情防控和地产政策转向下的零售复苏,22 年以来公司 盈利和资产质量方面受到一定扰动,但从长期视角招行的零售竞争优势依然稳固,公司盈利能力始终领先同业,而前瞻性战 略布局也成为多年来估值溢价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认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转变,招行作为国内财富管 理龙头,着力于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业务模式,未来公司财富管理优势有望不断强化。
4.2、邮储银行:零售转型初见成效,看好估值修复
邮储银行作为唯一一家定位零售银行的国有大行,凭借“自营+代理”的独特模式、领先的网点数量、在县域和中西部地区 的区位优势,负债端优势稳固,客户基础扎实。目前公司继续坚持零售主导、批发协同,促进“新零售”提质升级,促进中 收保持强劲增长,利于公司维持发展韧性。公司公告定增预案,拟募集 450 亿全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静态测算将增厚公司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0.57 个百分点,有助于打开公司未来规模扩张的空间。我们预计公司 22-24 年 EPS 分别为 0.96/1.09/1.25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15.9%/14.4%/14.4%。
4.3、宁波银行:零售转型高质量发展,看好公司高盈利水平保持
宁波银行作为城商行的标杆,受益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市场化的治理机制和稳定的管理团队带来的战略定力,资产负债稳 步扩张,盈利能力领先同业。今年以来面临经济环境和疫情的多方面挑战,公司营收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资产质量保持优 异,目前 500%以上的拨备覆盖水平为公司未来稳健经营和业绩弹性带来支撑。我们预计公司 22-24 年 EPS 分别为 3.64/4.36/5.20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23.0%/19.7%/19.4%。
4.4、江苏银行: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
江苏银行位列国内城商行第一梯队,良好的区位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过去两年随着公司新 5 年战略规划的 稳步推进,江苏银行一方面扎实深耕本土,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零售转型,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全方位提升,位于对标同业前 列。我们预计公司 22-24 年 EPS 分别为 1.71/2.06/2.43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28.3%/20.1%/18.4%。
4.5、成都银行:享区域资源禀赋,看好估值抬升
成都银行作为一家根植成都地区的城商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升级,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目前公司股价对应 22-24年 PB 分别为1.1x/0.9x/0.8x,考虑到公司区域资源禀赋带来的成长性和资产质量优势,我们看好公司估值溢价的持续 和抬升空间。我们预计公司 22-24 年 EPS 分别为2.61/3.10/3.66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23.0%/18.5%/18.1%。
4.6、苏州银行:区域禀赋突出,改革提质增效
苏州银行资产质量处于同业优异水平,苏州地区良好的区域环境将持续支撑信贷需求的旺盛,公司人员与网点的加速扩张也 有助于揽储和财富管理竞争力的增强,伴随大零售转型和事业部改革的持续推进,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 公司 22-24 年 EPS 分别为 1.08/1.33/1.61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27.1%/23.6%/20.9%。
4.7、长沙银行:零售转型初显成效,深耕本土基础夯实
长沙银行作为深耕湖南的优质本土城商行,依托传统政务金融优势,对公零售双发力,已经成长为中西部城商行的主要代表,在对公业务、盈利能力等方面领跑同业可比银行。自 2020 年资产结构调整完成以来,公司资产质量稳中向好,历史包袱不 断出清,叠加公司县域金融和地方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预计公司未来经营质量逐步改善,估值空间逐步修复。区域充沛的 居民消费活力为其零售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公司对于零售业务模式的探索仍在持续迭代升级,随着未来零售生态圈打造、运营更趋成熟以及县域金融战略带来的协同效应,我们认为其在零售领域的竞争力将得以保持,此外,公司 110 亿可转债 发行计划正有序推进中,资本的夯实将为公司长期发展增添砝码
银行概念股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医疗新基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L3级智能驾驶、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硅SIC、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工业母机、海风柔直高压、新能源车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PET铝箔、PET铜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乡村振兴、锂矿、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抗原检测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