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概念股 · 2022年12月11日 0

计算机行业2023年度策略报告:安全为基,持续关注汽车智能化 计算机概念股

计算机概念股

一、计算机行业投资逻辑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趋于复杂。ICT产业呈现从“全球分工”、“中美绑定”到“小院高墙”的新变化。美国出台《科学与 芯片法案》,中美脱钩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压力增加,关键技术“卡脖子”风险加大。

展望 2023 年,我们认为,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的背景下,“安全”将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重要主题,在“安全”主 题领域,于计算机行业而言,将有三条主线值得重点关注,分别是信创、工业软件和网络安全。另外,在产业数字化发展方 面,汽车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智能汽车产业链亦值得持续关注。我们判断,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 2023 年业绩将迎来改善,行业估值将迎来修复。

二、行业回顾与展望: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行业将迎来估值修复

2.1、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利润承压,但工业软件、智能汽车等板块表现较好

软件业收入增速放缓,但仍实现两位数增长。受新冠疫情的反复的影响,我国软件业收入增速同比有所放缓,但仍实现两位 数的增长,体现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韧性。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 年 1-10 月,我国软件业收入同比增长 10.0%。其中,工 业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细分领域景气度相对较高。1-0 月份,工业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12.8%、13.0%,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增速 2.8 个百分点和 3.0 个百分点。

行业上市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整体利润承压,但工业软件、智能汽车等板块表现较好。受新冠疫情、以及 2021 年上市公 司员工人数增长较快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承压明显。在剔除 ST 等表现异常的 个股之后,2022 年前三季度行业营业总收入合计为 7693.99 亿元,同比增长 5.15%;归母净利润合计为 216.72 亿元,同 比大幅下降 41.68%。其中,工业软件、智能汽车等板块业绩表现好于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景气度较高。我 们判断,经过 2021 年员工人数的较快速增长之后,行业上市公司 2023 年员工人数增速将有所放缓,行业上市公司 2023 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将有所恢复。

2.2、行业行情整体处于下行态势,但已呈现向上反弹趋势

年初以来,受国内疫情的反复以及国际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风险偏好下行,计算机行业行情整体处于下行态势。随 着行业上市公司 2021 年年度业绩预告、快报、年报和 2022 年一季报的陆续披露,行业上市公司整体 2021 年业绩表现不佳 以及 2022 年一季度业绩承压的预期持续释放。4 月底开始,业绩承压预期逐步得到释放,且行业整体市盈率已处于历史性 低位。同时,国家稳增长政策相继出台,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抬升,行业行情开始第一轮低位反弹。10 月中,随着行业上市 公司 2022 年三季报披露完毕,三季报业绩承压预期逐步得到释放,且行业整体市盈率年内再次处于历史性低位。信创主题成为市场热点,带动计算机行业行情 10 月份向上反弹。

2.3、行业指数涨幅表现不佳,行业基金持仓持续处于低配区间

截至 12 月 6 日,计算机行业指数累计下降 21.12%,跑输沪深 300 指数 1.44 个百分点,在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27 位,排名靠后。根据证监会门类行业分类,2022 年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金持仓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为 3.78%,同比下降 0.15 个百分点,低于股票市场标准行业配置比例 0.44 个百分点。自 2021 年一季度起,信息传输、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仓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的比例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低于股票市场标准行业配置比例,持续处于低配区 间。

2.4、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水平,行业将迎来估值修复

截至 12 月 6 日,计算机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水平。根据我们的统计,2015 年以来,申万计算机行业指数历史市盈率(TTM,剔除负值)中位数为 50.5 倍。计算机行业指数 12 月 6 日市盈率(TTM,剔除负值)为 40.6 倍,在历史市盈率中位数水平 之下,处于历史 31%分位。展望 2023 年,我们判断,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 2023 年业绩将迎来改善,行业估值将迎来修复。我们看好信创、工业软件、网络安全和智能汽车等板块的投资机会。

三、信创工程扩容,基础软硬件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3.1、ICT产业呈现从“全球分工”、“中美绑定”到“小院高墙”的新变化

国内 ICT 体系经历了封闭-引进-融合的历史演变。从建国到八十年代初,国内 ICT 行业基本处于完全自主研发的封闭状态,在此期间,国内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大型机、1K DRAM、集成电路计算机105机等产品,主要面向军工和大型计算机等专业 领域;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逐步放开,国家大量引进海外项目,并成立了如联想、金山、中芯国际等 ICT 标杆企业,秉承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陆续在 EDA 工业软件、12 寸线、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并逐 渐融入国际体系,成为全球 ICT行业的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分工,中美呈现深度绑定的产业格局。美国为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软硬件支撑:PC 互联网时代,英特尔和微软构建了 WinTel 体系;移动互联时代,ARM 和 Android 构建了 AA 体系;而中国则为 Wintel 和 AA 生态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表现为:(1)上游:国内厂商围绕国际体系进行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 (2)中游:国内 OEM 和 ODM 厂商基于上述国际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和整机制造;(3)下游:国内厂商为国际体系提供 应用软件开发及服务,并贡献海量的应用场景和用户。美国凭借技术的率先突破提供互联网生态的底层软硬件,而中国依靠 规模效应及海量用户对互联网生态进行丰富和完善,二者深度绑定、优势互补,形成如今互联网产业的繁荣景象。

然而,这些年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出现新变化,美国体系正在“抽梯子”,科技产业逐渐变成其“小院高墙”。2013年,斯诺 登事件爆发,引发全球对信息安全的关注,海外体系的可靠性受到质疑;2019年,美国将华为及其子公司列入限制清单,国际供应链开始撕裂,供应链风险开始显现;2022年,美国出台《科学与芯片法案》,科技正在变成其“小院高墙”,中美 脱钩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压力增加,关键技术“卡脖子”风险加大。

在此背景下,半导体产业国产化提上日程,信创工程启动。信创工程目的为建立中国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体系,信创已经 成为推动我国 IT 产业安全、升级的战略性产业,且国内厂商在信创工程相关基础软硬件技术方面均有所积累,信创工程国 产化替代短期即有望见效。

计算机概念股

3.2、信创产业政策支持,落地体系逐渐拓展

国家政策提供早期应用场景支持,助力信创工程实现自我正循环。信创工程的目的是搭建国内自主可控的ICT产业体系。相关支持政策频出且主要集中在应用端,即通过政府采购的模式,在相对封闭的场景中,为国产产品和应用提供练兵场,助力其现自我正循环。该循环具体为:通过提供应用场景来扩大产品市场,繁荣生态,使公司形成营收、市场形成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研发和转化,进而再次扩大应用市场。公司在这种自我正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打磨并持续优化,其产品竞争力将得到不断提升,最终将从封闭场景走向消费级这个终极市场。

当前信创产业生态分散单薄,与理想状态尚有较大差距。底层软硬件领域,产业格局相对分散,集中度不高,目前有 6 家核 心芯片厂商、接近 10 家操作系统厂商、3 家关系型数据库以及多家分布式数据库厂商,而理想情况为 1-2 家核心芯片厂家、1-2 家核心操作系统企业以及有限的几家数据库、中间件及固件企业,分散的底层给上游应用带来了非常高的适配和优化门 槛;办公软件、浏览器、输入法等基础软件领域,目前企业数量偏少,用户不足,制约了应用开发的积极性;在上层的应用 软件领域,目前下游用户较少,且开发者投入积极性不高,种类比较单一,同国际生态体系拥有海量的开发者、繁荣的应用 相比,差距非常大,这也是我们的信创产品进入这个赛道最大的门槛。信创产业的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正是信创 工程的长期奋斗目标所在。

信创工程稳步推进,党政信创先行,行业信创大幕开启。信创产业按照 2+8+N 的落体体系逐步展开:党政是信创产业落地 的起步领域,2013 年即开始在公文系统领域实行国产化替代;八大重点行业中,金融行业首先启动,其他行业正在稳步推 进;N 个行业的信创国产化替代也有望逐步启动。根据零壹智库数据,截止 2021 年 12 月,党政、金融的落地实践率分别 为 57.0%和 29.6%,信创产业国产化正从党政领域快速向其他行业延伸拓展。

3.3、信创产业链布局逐步完善

CPU 是信创工程硬件生态的核心,国产 CPU 企业在信创浪潮中大有可为。CPU 作为信创底层硬件基础设施中的核心,提 供最底层的计算能力,是信创国产化替代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当前主流芯片架构为 ARM 和 X86,均为国外主导,芯片国产 化率较低,目前国内 CPU 企业有 6 家,各有优势和侧重点,如龙芯中科推出自主指令架构,在自主可控方面尤为突出,海 光推出 CPU 和 DPU,在高性能处理器领域优势凸显。在政策加持下,这些国产芯片企业将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反馈的良性 循环,迎来快速发展的良机。

龙芯中科:坚持架构自研,具备较强生态支持能力。龙芯产品矩阵包括:龙芯 1 号、2 号、3 号系列处理器及配套桥片:龙 芯 1 号为嵌入式专用处理器,面向物联网终端、仪器设备、数据采集等工控领域;龙芯 2 号为单芯片SOC,面向网络设备、行业终端、智能制造等工控领域;龙芯 3 号为高性能通用处理器,面向桌面和服务器等信息化领域,配套桥片主要与龙芯 3 号系列处理器配套使用。龙芯秉承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的运营模式,从指令集/IP 核授权、到芯片级/主板级开发以及系统内 核应用等方面对生态伙伴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支持。目前,龙芯的信息化合作伙伴上千家,可以提供从端到云的完整解决方案,相关软硬件开发人员数万人,已经形成较强的产业链与生态支撑能力。

海光信息:兼容 X86 生态,在高性能计算市场赢得空间。公司高端处理器分为 CPU 系列和 DPU 系列:CPU 为通用处理器,包括海光 3000、海光 5000、海光 7000 系列产品,内置多个处理器核心,集成通用高性能外设接口,适用于数据处理和事 务处理类通用型应用;DPU 为协处理器,主要为海光 8000 系列产品,内置大量运算核心,具有较强的并行计算能力和较高 的能效比,适用于向量计算和矩阵计算等计算密集型应用。海光信息处理器产品兼容 X86 指令集及“类 CUDA”环境,软 硬件生态丰富,能够很好的支持国内外主流的操作系统、云计算、数据库、大数据、人工智能、商用计算软件等,生态兼容 性良好。

信创工程基础软件持续落地应用。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三件套,共同构成计算机底层软件生态基础。国 产操作系统已在党政、金融、交通等领域落地,正逐渐向核心业务渗透,参与厂商目前主要为麒麟软件和统信软件;国产数 据库在党政、金融、能源等领域落地,达梦、人大金仓等国产数据库企业正在该赛道角逐。

应用软件领域,办公软件市场潜力较大。应用软件是信创产业与终端用户直接接触的细分领域,应用场景丰富多变,其中办 公软件是重点。党政、八大行业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办公软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其在日常应用系统中位置较高,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金山办公便是基础办公软件的代表企业。总结来看,信创工程已经培养出大量 国内企业,形成了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办公软件、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等全领域、多层次的信创国产化产业格局,为 保障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提供参与主体和孵化源头。

3.4、信创产业市场空间测算

信创产业链包括PC 和服务器整机,以及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办公软件等核心组件。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 2023-2028 年,信创 PC 的市场容量均为 451 万台,市场规模均为 248 亿元;服务器市场容量分别为 52 万台、68 万台、86 万台、105 万台、126 万台、149 万台,市场规模分别为 260 亿元、340 亿元、430 亿元、525 亿元、630 亿元、745 亿 元。2023-2028 年,PC 和服务器合计市场规模超过4000 亿元。需求量基本假设和测算过程如下: 1)信创 PC: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党政机关人数约 2000 万,我们假设党政人均 PC 0.7 台,且已经有 600 万台 PC 完成 替代,剩余PC 假设分 6 年平均替换完成;八大行业人数约 3176 万,假设人均 PC 0.6 台,分 6 年替换完成。以此估算,2023-2028 年,信创 PC 的市场容量均为 451 万台。

2)信创服务器: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我国服务器总出货量为 391.1 万台,以此为基数,假设未来服务器出货量年均复 合增长率为 5%,假设 2023 年信创服务器出货量能占到服务器总出货量的 12%,并自 2024 年起占比每年同比提高 3 个百 分点。以此估算,2023-2028 年,信创服务器市场容量分别为 52 万台、68 万台、86 万台、105 万台、126 万台、149 万台。

四、多重因素推动,工业软件发展前景广阔

工业软件是工业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是工业技术和知识的程序化封装,能够定义工业产品,控制生产设备,优 化制造和管理流程,变革生产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工业软件是我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根据应用环节和场景的不同,工业软件主要可分为四大类: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运维服务类以及经营管理类。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较低。根据《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数据,2021 年我国 69%的企业的智能 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都在一级及以下,核心业务重要环节还未实现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行业来看,流程型制造业的成熟度水 平整体低于离散型制造业,流程型制造业一级及以下占比 72.2%,超出离散型制造业 5.1 个百分点。

在国家政策提出的明确目标指引下,我国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趋势确定。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到 2025 年中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要达到 8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达到 64%。2021 年 4 月,工信部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 2 级及以 上的企业超过 50%,即核心业务重要环节实现了标准化和数字化,单一业务内部开始实现数据共享的企业要超过一半。在 国家政策提出的明确目标指引下,我国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趋势确定,将是我国工业软件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我国工业软件国产化率偏低,实现工业软件国产化已经成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点。我国各类工业软件发展速度不一,工业软件国产化率整体偏低。在我国工业软件市场,研发设计类软件国产化率大概在 5%-10%,国产化率较低;生产制造类 领域国外厂商市场份额虽有一定优势,但国内企业也已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运维服务类领域,我国MRO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营管理类领域,国产软件占有国内 70%的市场份额。

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底层工业软件供应链安全问题严峻。从对华为中兴禁用EDA 到对哈工大禁用MATLBA,美国抓住中 国在 EDA、CAE 等研发软件上的“短板”,对相关产业和研究进行精准打击。在我国工业软件国产化率偏低的情况下,大力 发展工业软件,实现工业软件国产化已经成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点。我国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空间大。

软件正版化加持,将为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目前我国软件整体正版化率可能不及 50%,CAD 等研 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正版化率可能更低。根据商业软件联盟(BSA)公布的 2018 年全球软件调查结果显示,2017 年,中国的 非授权软件使用率仍旧高达 66%。目前我国软件整体正版化率可能不及 50%,具体到 CAD 等工业软件,其高昂的价格制约 了中小企业对正版软件的采购,其正版化率可能更低。

受益国家软件正版化政策和市场条件逐步成熟的双重推动,我国正版软件将加速渗透。我国政府主导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持续 推进,已取得积极成效。截至 2016 年,93.38%的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实现软件正版化,所有中央企业总部、97.36% 的中央企业下属企业、70.15%的金融机构实现软件正版化。未来企业端将成为软件正版化的重要市场。在市场方面,国产 工业软件厂商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价廉好用的国产工业软件,市场条件的成熟将进一步加速正版工业软件的渗透。国家对软 件正版化工作的重视,将为我国工业软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加快我国工业软件的成长。

我国工业软件体量与我国工业体量规模不匹配,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根据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 0.55%,远低于全球工业软件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1.76%。作为全球工 业大国,随着我国工业数智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必将持续提升。假设未来我国工业软件占 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 2%,以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7.26万亿元为基数估算,则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空间将超过7000亿元,前景广阔。受益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国产化、正版化、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多重因素推动,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未 来发展前景广阔。

计算机概念股

五、网络安全市场保持增长,数据安全正当风口

5.1、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网络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是 我国网络安全行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面临的网络威胁态势愈加复杂和严峻,推动了网络安全需求加快释放。APT(高等级持续性威胁)主要指某组织对特定 对象展开的持续有效的攻击活动。2020 年以来,主要 APT 组织对我国采取了不同手法的攻击:1)利用社会热点以及工作 邮件等为诱饵,向重点单位邮箱投放链接,引诱点击并获取账号和密码;2)利用供应链对 IT 业主进行攻击;3)利用网络 攻击工具,长期潜伏在国内机构中,伺机窃取或破坏数据。复杂严峻的网络威胁态势,是我国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 的另一推动力。

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整个网络安全行业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 (简称 CCIA,下同)调研数据显示,2020 年行业实现收入 532 亿元,同比仅增长 11.30%,较上年同期下降 10.33 个百分 点。2021 年,由于疫情负面因素减弱,网络安全行业表现出较好增长势头,行业实现收入 614 亿元,同比增长 15.41%,增速相比 2020 年提高 4.11 个百分点。根据 CCIA 预计,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规模到 2024 年将超过 1000 亿元。

政府、金融、运营商及教育等行业是网络安全市场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数说安全数据,2020 年,政府、金融、运营商、教育等行业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占比均在 10%以上,合计占到整个市场的 66%;医疗卫生、能源网络安全收入规模占比分别 为 8%和 7%。未来,随着数据安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相关政策的落实,这些重点行业信息化投入中,安全占比还将提升,增长潜力依然存在。根据 IDC 预计,到 2026 年,我国政府、金融、电信行业合计网络安全支出规模将超过 192.2 亿美元,占比超过我国网络安全市场总支出的 60%。在地区分布方面,华北、华南以及华东地区是网络安全市场主要收入的来源。

我国网络安全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根据数说安全数据,2021 年,奇安信、启明星辰、深信服和天融信分别以 9.5%、7.1%、6.0%、5.5%的市场份额位列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排名 1 至 4 位;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 CR1/CR4/CR8 分别为 9.5%/28.07%/43.96%,同比分别提高 1.71 个百分点、2.03 个百分点和 2.60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随着网络安全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未来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优势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网络安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望持 续提升。

5.2、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安全正当风口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安全将成为我国网络安全的建设重点。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中国 信通院数据,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45.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39.8%。数据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以及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数据安全作为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 基石,将成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新重点。根据数说安全数据,2021 年,我国数据安全市场规模为 52.8 亿元,同比增长 30.7%,增速明显高于网络安全行业整体增速;采购数据安全产品的项目数量约 23000 个,同比增长 28%,其中,2021 年 数据安全专项采购项目约 3000 个,同比增长约 43%。随着相关法律、政策以及规范标准的不断完善,数据安全市场未来增 势可期,社会各界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会不断提升。

我国数据安全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数据安全落地步伐将加快。当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颁布。其中,2021 年 6 月 10 日《数据安全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数据安全产业进入法治时代。相关政策的加持,推 动我国数据安全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同时,各个行业的数据安全规范陆续出台,标准化工作加速推进,数据安全产业在政府、电信、金融等重点行业的落地步伐将加快。

数据安全平台已成为各安全厂商战略布局方向。数据安全平台是以数据为中心,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构建的安全管理与防护体系。随着一系列数据安全合规政策的加速落地,以及多场景的数据流通协同的不断攀升,数据安全建设开始由产品向体系 化发展,数据安全运营平台、零信任数据安全平台、数据安全监测平台等数据安全赛道的场景化安全新产品,逐步成为安恒信息、天融信、奇安信等安全厂商的重点布局方向。以安恒信息AiLPHA 安全分析与管理平台为例,AiLPHA安全分析与管理平台是安恒信息发布的一款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运营系统,通过威胁发现、智能研判和自动化响应处置 的流程,实现安全运营的闭环管理。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运营商、电力能源、交通等各企事业单位。

政府、教育、医疗卫生和公检法司等行业数据安全项目落地较多,电信、金融等行业数据安全项目建设步伐较快。根据数说 安全数据,从项目总数上看,2019 年至 2022 年 8 月,政府、教育、医疗卫生和公检法司采购的数据安全项目合计占整体 采购量的 82.8%,政府、教育、医疗卫生和公检法司等行业采购数量居前。从专项项目占比上看,金融、电信等行业相对较 高,数据安全项目建设步伐较快。我们认为,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数据安全项目在各行业的落地进程将加快,我国数据安全行业将持续高增长。

六、汽车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软件、域控制器价值突显

6.1、汽车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式演进趋势明确

汽车三化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市场释放出巨大潜能。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以及 5G 等新兴技术的持续赋能,我国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步伐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市场释放出巨大潜能,芯片厂商、终端设备商以及整车厂等纷纷 入局。据赛迪顾问统计,2021 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已达 4005.3 亿元,预计将继续保持 50%左右的增速,2024 年有望突破 13000 亿元。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已从 2016 年的 2.67%提升至 2021 年的 9.5%,2021 年中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 204 万辆,同比增长 22.16%。

我国的自动驾驶处于从 L2 向 L3 渗透的阶段。L2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正稳步提升,IDC 数据显示,2022 年 Q1,L2 级自动驾 驶在乘用车市场的新车渗透率达 23.2%。L3 级自动驾驶技术也已相对成熟,后续随着相关法规的完善将逐步落地。L4 级自 动驾驶测试数据的积累也正在加速进行。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式演进趋势明确,汽车软件价值量不断提升。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不断渗透,传统汽车的 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已经无法满足高算力和大宽带传输的需求,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始由分布式向域集中甚至中央计算单元 演进。软件将取代硬件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主导,“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的战略共识,汽车上的软件价值量也将进一 步提高。据麦肯锡测算,到 2030 年,全球汽车软件市场将达 840 亿美元,其中自动驾驶市场为 430 亿美元,娱乐/互联/安全市场为 180 亿美元。亿欧智库预计,我国汽车软件在整车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65%。

6.2、国内进入多域部署阶段,域控制器国产方案相继落地

目前我国智能汽车正在进入多域部署阶段。域控制器是汽车每一个功能域的核心,主要由域主控处理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 件及算法三部分组成,域控制器的搭载使得整车的计算性能大幅提升。根据博世的划分,域控制器包括: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自动驾驶域五部分。麦肯锡预测,2030 年,全球的域控制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60 亿美元,其中自动驾 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则有望达 710 亿美元。

在国内市场,宏景智驾、德赛西威、知行科技、华为等企业推出了域控制器解决方案,并开始在域控制器市场占据一定的份 额。盖世研究院数据显示,国内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搭载量持续攀升,2022 年 1-9 月上车近 62 万套,同比增长 80.6%。德 赛西威基于英伟达Orin 芯片打造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IPU04,单片算力达到 254TOPS,已经在理想、小鹏等车型 上量产,累计获得超过 10 家主流车企的项目定点。

智能座舱不断渗透,大屏、多屏、联屏趋势明确。当前,座舱的智能化渗透率不断提升。据 IHS Markit 统计,2021 年全球 及中国智能座舱产品渗透率分别为 49.7%、53.3%。预计未来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将持续领先全球。随着软件定义的渗透以 及高通 8155 等大算力芯片的广泛应用,中控屏、仪表盘等座舱显示界面逐渐向大尺寸、集成化发展。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已有 467.77 万辆乘用车新车标配搭载 10 英寸及以上中控大屏,渗透率高达 52.58%。中控多屏/联屏车型销量持续攀升,其中中控双屏/中控双联屏是多屏/联屏的主要方案。2022 年 1-7 月,中控多屏/联屏车型销量27.6/105.9 万辆,同比增长51.5%/17.5%。主机厂重点布局跨域整合,行泊一体助力高阶自动驾驶功能落地。目前,部分域控功能的整合已经可以实现,将车身域、底 盘域和动力域融合成整车中央控制域,再与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组成三域架构,是部分主机厂重点布局方向。2021-2022 年,有众多搭载三域架构的车型实现量产上市。

行泊一体是指行车和泊车两个SoC 的整合,是高阶自动驾驶功能落地的绝佳方案,控制成本的同时,又实现了高性能。2020 年以后,国内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开始逐步落地。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1 年我国搭载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上险量 为 37.34 万辆,同比增长 159.13%,预计到 2025 年行泊一体方案在中国市场的搭载率约升至 42.27%。德赛西威的 IPU03 集成了网关和 VCU 控制,并计划在 IPOU04 的下一代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中实现自动驾驶域与座舱域的集成。我国域控制器 解决方案逐步成熟,相关的 Tier1、软硬件平台厂商将从中受益。

计算机概念股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医疗新基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L3级智能驾驶、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硅SIC、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工业母机、海风柔直高压、新能源车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PET铝箔、PET铜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乡村振兴、锂矿、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抗原检测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